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农科院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作者:何云峰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农科院校的弱势地位、“应试教育”向大学渗透的不良倾向,要求必须探索适应农科院校的新教学模式,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批判性、民主性、发展性等创新特质,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据此提出农科院校研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模式,即课堂问题探讨模式、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群体研讨综合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课堂问题探讨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蕴涵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其一,从教学活动层面看,研究性学习是从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角度提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它强调“研究”与“创造”的成份,与传统的传授——接受的学习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它要求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它要求学生主动地从自然、生活、社会、教材等各方面寻找问题,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多强调的是研究性活动的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是在主体性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行为,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寻找和获取各种资料和信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二,从教学内容层面看,研究性学习是作为一门课程,它是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包括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是以知识的获得为主的学科课程。开设这门课程可以起到促进学校课程的改革,促使学习方式的改革,进而推动创新教育。
  
  2.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特质
  研究性学习具有创新特质。
  (1)开放性。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必须与外部世界,与他人发生联系并获得信息,为人的创造和批判提供“原料”和对象,这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理念。研究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师生面向生活世界,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必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征。
  (2)批判性。人与生活存在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本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批判性质。批判性指的是人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即对旧事物的否定和对新事物的创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批判性的特点,它强调学生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鼓励学生对现有文化的认同、对现有文化的反思、重建。研究性学习培养的反思能力,是一种批判的、理性的、自主方式的思考能力。
  (3)民主性。研究性学习的民主性特征,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能动性,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性。研究性学习是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并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塑造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发展创造空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空间不是被动地、从属性地适应,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师生共同处于一种创造性研究问题体验之中,教师和学生体验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性正符合我们开展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确定的目标。
  
  二、农科院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我们依据农科院校的实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分类,依次“课内问题讨论、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课外创新研究”三个阶段进行的教学模式。
  
  1.课堂问题探讨模式
  通过典型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问题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自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技巧。
  更新教学手段,引起兴趣。我们在有关及时引进多媒体技术,自制挂图、模具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巧妙设置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在《职业教育心理学》第一堂课上,教师设置思考问题,提出使学生思维紧跟授课节奏,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气氛活跃。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根据教学的重点内容,每堂课设置3~5个难度适中、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又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在授课中适时提出,并在回答中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课堂上形成了师生良性互动,使学生增强了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
  
  2.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
  对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取课堂上确定题目一课下研究一师生课堂上交流一问题解决。比如: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授课中,当讲“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时,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课下收集非智力因素案例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明白了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群体研讨综合模式
  群体研讨综合模式,主要是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机会,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探索性、创造性、民主性、批判性等特点。
  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在“昆虫研究法”教学中创新性地实施了群体研讨综合活动,即教师结合国家、省级等各类科技项目,设立若干个子课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课题研究:小组之间研讨、交流、合作、子课题方案的论证等,时间约达1个月以上或1个学期不等。
  成果展示:第一步是筹备,由学生组成筹备小组对整个研讨进行部署,包括场所布置、人员安排、日程安排等。第二步是展示成果,学生小组为主体展示本组成果,并展开论辩。第三步是评价,由裁判仲裁、专家点评、学生自评组成。
  展示效果:结合课程学习,学生参与承担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
  调查表明,学生对这一形式满意率达95%以上。学生反映,这种教学形式,新颖别致,打破常规,使学生能从趣味中获取知识。老师感受到学生的许多想法与建议启发了课题研究,收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效果。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