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作者:臧斌宇 赵一鸣 李银胜 叶德建 朱 军




  摘要:本文介绍了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按照国家、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参照国际先进的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的联系,强调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具有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化、复合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化;复合型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创建于2002年9月,是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批准成立的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2002年3月招收第一批校内转专业学生,同年9月正式以软件工程为专业名,招收本科生。
  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软件学院就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由中爱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展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从完成一年级基础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选拔50人进入联合培养班(1+3的框架结构),目前已有六届学生参与联合培养项目,其中三届已毕业,完成学业并取得规定学分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复旦大学和都柏林大学两校学位证书。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院逐渐形成了“以产业需求指引教学、以科研进展带动教学、以行业实践促进教学,培养富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软件人才”的办学思路。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申报中,软件工程专业的系统软件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和数字媒体方向,被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制定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适应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复旦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工程化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工程师。
  软件学院根据国内外软件产业——系统软件、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媒体的发展迫切需要软件工程型人才的背景,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精神,以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作为专业基础,以新兴的软件工程课程作为专业建设核心,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三个特色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系统软件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系统软件研发人才与产业工程师。
  软件工程与企业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业务、技术、管理三位一体,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知识,能够针对各个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业务建模和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方向综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能力,熟悉数字媒体产业背景及其相关技术,具有较强的数字媒体系统实现和维护方面的工程实用型人才;同时也为计算机科学和数字媒体研究领域输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工程研究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把工程化能力与基础理论和专业能力并重,既强调与企业的结合,又强调能够引领产业的发展;既强调工程应用能力,又强调创新能力,为不同特质的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二、面向产业需求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参照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结合国内企业实际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精心设计教学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环境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尝试。
  
  1.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的各方面有一个全面了解,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是在特定专业方向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选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广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前瞻意识,注意及时把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热点的内容安排在课程教学中。从2004年开始,把多核技术和虚拟化技术放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如“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扩展了多核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和多核缓存(Cache)研究的最新进展;“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多核领域虚拟化的研究原理和现状;“编译原理”课程,则扩展了多核程序设计语言和优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最新内容的扩充,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2.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能力培养展开教学,强调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原则,全面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经典计算机教学内容,不仅关注当前的社会需求,更注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引领社会需求的责任。
  
  3.课程环节
  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注重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广泛的国际合作背景下,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团队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系统调控能力,具备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产业前沿问题的敏感性。
  
  三、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特色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环绕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培养创新意识这一目标进行大胆的探索,在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研发人才与产业工程师方面,形成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独特的国际化、创新型、工程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经验。
  
  1.国际化办学方向及课程的本土化建设
  (1)通过国际合作,吸收、借鉴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成系统的引入先进课程体系,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并有所创新。采用国外经典原版教材和现代教学技术,双语教学课程达到90%以上,部分课程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合作实行全英语教学。
  (2)结合国内软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特点,自编符合国情的教材和国外优秀教材的本土化工作,成系列的教材建设卓有成效。已经出版了专著《电子商务模式》,翻译出版了《设计模式初学者指南》和教材《应用系统开发导论》,此外《Java语法与网络应用开发》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由本专业教师发起,吸收八所高校联合编写,并与行业紧密结合,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重点推荐教材。《Web服务及其应用》与IBM紧密合作,成功申请IBM精品教材。各课程的实验讲义,也在教学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列教材,为软件工程实践提供系统的指导。
  (3)与国际知名企业和高校共建研究中心和开放实验室。如:与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共建“IBM亚太区零售创新中心”;与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共建“复旦一英特尔应用创新实验室”;与日本东京大学等共建“uID/RFID开放实验室”,这些共建实验室为学院教师和学生带来了业界最新的思想、技术和软硬件设备。通过共建,以课程及项目为载体,设立学生研发基金,鼓励学生以跨学科、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