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创建“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培养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

作者:刘庆昌 彩万志 李保云 高丽红 王建华




  摘要: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既有从事现代农业的专门研究人才,又有大批直接面向“三农”的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为了培养符合国家时代需求的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实践,创建了植物生产类“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制定了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模式
  
  近几年,我们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对国内外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的情况是:(1)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口径有变窄的趋势,所增设的本科专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与国家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矛盾。(2)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秀才型”、“学院派”的相对单一化的、封闭式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对学生被动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设课程过多,而且多为必修课和限选课,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少。(3)明显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的问题,使培养的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原定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该调整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1995年,美国设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提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改革课题是:重建本科教育;其特征是:研究功能必须与教育功能密切结合,本科生教育不能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新的本科教育模式应该使本科教育成为学校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大学本科教育应建立跨学科专业学习制,并强调本科生进行有创造性的专业项目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最新的本科教育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教学-科研-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日本的大学一改原来按照农学、园艺等专业培养的模式,变成现在按照植物生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大大增加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和总体方案,即本科教育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建立研究型教育教学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在培养方案和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课学分制。
  植物生产类专业既是传统的优势特色专业,又是发展十分迅速的专业,必须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充实这些专业。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同时作物生产周期长、环境因素变化大、作物生产过程涉及因素多、目标多元化(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复杂度和时空灵活性大。植物生产类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既有从事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专门研究人才,又有大批直接面向“三农”的技术推广和管理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符合国家时代需求的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是目前各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之一。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路和总体方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对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提出将农学、植保、园艺、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按照“植物生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打通专业类别之间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形成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增加选修课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4年正式开始按照植物生产类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和培养。我们通过教学研究和具体实践,创建了植物生产类“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制定了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植物生产类专业“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
  
  两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分设,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又相互配套的两大课程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图1),特别是构建了崭新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了原来以课程设置实验所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大幅度增加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新的实验内容,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层次:将理论教学分为公共基础理论、专业大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三个层次。强化了两个基础,打通了专业类别之间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形成了跨专业的教学平台。将实验实践教学分为以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实验室技术实验层次,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田间技术实验层次,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实验层次。在具体的实验实践教学中,根据实验实践教学层次的高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使其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层次分明,体现了实验实践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模块化:按照不同专业设置专业理论课模块。将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分为14个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个实验项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二、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在“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压缩学分总量,改革教学内容,强化两个基础,增加实验实践。
  学分总量定为160学分:精选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精简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幅度减少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强化两个基础:即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人文、管理、“两课”等公共基础课和植物生产类专业基础课,打通专业类别之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按照本科4年的培养目标,将所有实验实践项目统一安排,按照模块设置,避免实验项目和内容的重复;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使其在整个实验课时中所占比例达到50%。
  课程设置方案:(1)理论课程(123学分):公共基础课68.5学分,植物生产类基础课30.5学分,专业课24学分。(2)实验实践课程(37学分):共设置14个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置多个具体实验项目,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实验项目,每个模块中所选择的实验项目至少应达到各模块所规定的学分数。
  
  三、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
  
  为了具体有效实施植物生产类“两体系,三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如图2所示。
  
  (1)加强教学管理,设置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研究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及教改项目,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学院本科教学经费使用方案,监督学院本科教学经费的具体使用。
  (2)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开放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即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为了具体实施植物生产类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整合分散在各专业的实验教学资源,建成真正开放的本科实验教学平台即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既拥有仪器设备先进齐全的教学实验室、智能化温室、日光温室、抗旱池、抗盐池、农学认知基地,同时,与北京、河北、山东、海南等地的50多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使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所有实验模块由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并且面向学生开放,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空间。
  (3)实行专业责任教授制和课程(实验模块)责任教授制,各课程(实验模块)组成教学组;相关教学组形成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带头人由相关课程责任教授讨论产生。
  (4)按照植物生产类进行招生,在第1-5学期实行公共基础和大类基础的统一教学,第6学期开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专业课实行小班讨论制授课。按照培养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
  (5)创新性实验项目、毕业设计等实行导师负责制,执行开题报告、总结报告、毕业答辩制度。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