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大化工类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作者:姜广峰 付志峰 郭广生




  摘要:针对大化工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与人才培养相关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形成、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尝试和总结。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探索高等学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如何营造创新性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我们针对北京化工大学的大化工类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本文就我们的做法,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形成、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以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求抛砖引玉。
  
  一、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凝练人才培养理念
  
  几年来我们共承担省部级以上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3项,总经费达100万元。以执行教学改革项目为契机,锐意探索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规律,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形成了大化工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理念。
  
  1、高素质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依托
  学科建设和学科方向建设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才能有高水平的专业建设和高水平的课程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方向可以带动专业特色方向的建设。搞好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它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在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学3个一级学科的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都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其中的13个二级学科中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碳纤维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此外,还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2、环境建设是创新性人才成长与培养的沃土和保障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使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才成长环境的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拥有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物理)教学基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化工、物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建设成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保证。
  
  3、一流的学科必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队伍造就一流的人才
  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教学方法好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根本。学校的化学化工类学科中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长江学者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研究型的。他们必须是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前沿问题。教师的科研课题必须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或者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前提。
  
  4、高素质人才的成长与培养必须体现因材施教,注重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千人一律的培养计划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敌。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应该是适应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导师制的引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主动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授课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留有课后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定期进行小论文交流活动。三年级后,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参与科学研究,在研究中继续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学习起来更具有目的性。
  
  5、制订大化工类创新性人才的成长与培养目标
  依托学校化学化工材料类学科优势,培养与造就出人格高尚、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大化工类创新性人才,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各种难题。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必须是业务上拔尖、思想上过硬、身心上健康,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他们必须具有宽厚的数、理、化、计算机和人文基础,侧重化工领域工程技术创新,强调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使改革设想得以实践
  
  经过调研、严格论证,学校决定试办教学改革实验班。实验班是先进教育理念实施的实验田,在这里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改革、创新并实践了适应创新性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设计的培养模式概括起来为“3-5-8”模式,指的是大学前三年把本科四年的主要课程修完,五年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八年完成博士研究生培养。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二年级结束前自主选专业,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三年级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在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实行分流,对不适合这个模式的学生随时可以退出此过程,转专业或者在四年级末本科毕业等。
  
  2、探索并实践了适应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主管校长牵头的实验班学术指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拨专款用于实验班的建设,专门设立负责实验班全面工作的教授岗位、行政岗位、辅导员和班主任岗位。实验班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课,可以不上课直接参加考试,可以随时退出实验班的培养体系,可以随时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选择指导教师。建立并完善了“实验班”管理制度——选拔制度、分流制度以及奖学金制度等。采取了两段式选拔,即在第一段优秀生选拔的基础上,经过再次进行化学考试和面试选拔实验班学生。学校通过自愿报名、严格选拔,从每届录取的优秀生中选拔出60名左右学生进入“实验班”学习。
  
  3、探索并实践了以启发式与研究性教学为核心,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构建了“三元结构”的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与科学实验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学习同时,通过参观各级重点实验室、听取学术报告、与专家和研究生接触,对各学科前沿及研究领域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班同学在基础课程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授课教师主动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授课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留有课后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定期进行小论文交流活动。
  
  4、改革、创新并构建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大化工类人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组织专家论证高素质化工类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