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交叉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作者:龚理专 章 兢




  摘要:文章从分析湖南大学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树立培养交叉型人才培养理念入手,着重介绍了两个典型案例:一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中气计划”,建立跨学科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团队;二是发挥软件学院与设计艺术学院的优势,设置跨学科专业一一数学媒体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宽,建设一流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创建面向全校学生的交叉学习实践的大基地。
  关键词:交叉型人才;学分制;数字媒体;工程训练
  
  当代科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增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指出,从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只有“交叉”才能解决科学自身的重大难题,才能解决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新要求。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纷纷实施交叉型人才培养计划,打通专业界限,造就通晓多学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例如,美国实施通才教育,改变文科与理科截然分割、各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局面,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用人才;日本提出高等教育要排除狭窄的专业意识,摈弃专业之间人为的屏障,培养国际性人才。在我国,很多高校也实施按学院或大类招生和培养。实践表明,实施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有利于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改造、更新专业,促进学科建设。
  湖南大学以多种形式和不同途径,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动交叉人才培养,包括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营造交叉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平台,交叉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一流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构建学生交叉学习的大环境。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以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为契机,营造交叉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
  
  学校确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定位,突出基础研究型、复合应用型的交叉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并实施了与上述定位和目标相适应的2006版培养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目前已在全校范围形成了重基础、重人文、重交叉和重创新的个性化培养环境。
  
  1、宽口径大类培养
  实施“2.5+1.5”或“3+1”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前三年或二年半不分专业,按大类统一上课,夯实基础,从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始,根据市场变化设置柔性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大类平台课程占60%以上。每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占10%左右。目前我校有16个学院采用这种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
  
  2、自主选择专业
  学生转专业只需要学生申请、所在学院主管领导签字、接收学院考核通过后即可。允许学生转专业,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扩大了学生知识、能力的交叉。2007年和2008年,共计1129余名学生提出申请,经考核后有612名学生实现了转专业的愿望。
  
  3、自主选择课程
  学校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向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机会。一年级学生在通识平台内修读课程:二年级安排占该学年总学时50%的专业基础课程供不同专业选择:三、四年级充分放开选课类别和范围:专业核心课程在主修专业内选择,专业限选课程在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任选课程在全校范围内选择。
  
   4、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交叉实践
  建立实验室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对象等多方位开放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各类实验室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跨学科实践的机会。学生不受专业限制,可以根据特长及兴趣参加开放实验项目,也可以自拟课题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知识交叉应用能力。
  
  二、交叉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中气计划
  
  1、计划概况
  2007年,我校校长钟志华院士担任总负责人的国家创新工程“中国高水平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名为“中气计划”,获得财政部、教育部、湖南省3亿元的共同资助,并将由企业投入7亿元以上资金实现成果产业化。该项目以创新管理机制为突破口,以开发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档轿车为载体,争取以最少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高水平汽车自主开发的成功案例。
  
  2、在“产学研”结合上实现交叉培养
  “企业”是“产”的主要形态,内涵是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技术以及与市场对接的技术与产品性能指标导向。“学校”是“学”的主要形态,内涵是前沿或前瞻的理论与技术探索以及基于科学理论的技术方案论证和发展趋势预测。“研究院所”是“研”的主要形态,内涵是由理论到技术或产品的中间各环节的研究、论证与开发工作。只有“产”、“学”、“研”有机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相互促进,提高各自的能力和水平。在“学”的环节上实现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显得尤为重要。汽车是多学科、多层次知识交叉的结晶,正是这个突出特点,能够更好地促进“产学研”有效紧密结合,能够吸引且需要众多学科人才参与,从而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交叉型人才。
  
  3、以毕业设计团队形式确保交叉
  为配合“中气计划”培养相关高水平人才,建立代表国家水平的开发团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交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钟志华院士在“中气计划”项目内设立了“毕业设计团队”。同时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明晰今后学校的毕业设计思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适合行业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1)毕业设计(论文)方向交叉
  确定了市场调研与策划、汽车造型与空气动力学、车身结构设计与车身布置、底盘总布置与底盘系统设计、动力总成系统设计、汽车电子电器与信息、材料与工艺、制造与装备、数学,力学建模与优化设计、项目管理、汽车发展历史与文化、汽车金融、 汽车保险、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汽车技术发展战略、汽车与区域经济发展、交通信息工程/智能交通、汽车贸易、汽车节能技术、汽车新能源技术、汽车环保新技术等21个毕业设计方向,涵盖设计、制造、电子、材料、化工、金融、保险、服务、文化、历史等内容。
  (2)师生组成交叉
  面向全校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项目,一般要求学生成绩专业排名在前30%。2007年,报名参加项目的学生人数达300余人,经过面试考核后挑选出226名学生正式进入“中气计划”毕业设计团队。这些学生来自于13个学院的21个专业,既有机械类、信息类、材料类、化工类等工科专业,又有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还有数理类专业、人文类专业。教师团队以钟志华院士为总指导,机械、电气、土木、数学、物理、力航、材料、化工、生物、工商管理、经贸、设计、文学、新闻等14个学院的58名教师组成。来自于各个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大团队中共同研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