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有效机制的研究

作者:余德华 王淑莲




  摘要: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做人”的教育,是全面渗透的教育,是普通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要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必须树立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积极开设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设置、实施综合性艺术课程,加强与课程体系构建相适应的教材建设。深化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拓展第二课堂,补充、提升第一课堂艺术教育成果,积极开辟第三课堂,使大学生艺术水平在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过程中得到升华。评价体系要符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把艺术教育要求体现在专业评价体系中。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有效机制
  
  当前大多数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学生艺术素质不容乐观。多数地方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把它看成专业教育的附属物,并且把艺术教育片面理解为技能教育。忽视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忽视艺术教育在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功能方面的独特作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面不够宽,开设的课程门类朝较少,教学内容自主性比较强,难以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从有学者对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调查情况看,地方高校学生艺术素质不高,如,会五线谱的占8.4%,会素描的占12.8%,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水平在一般及以下,64%的学生缺乏感受音乐的基本素养。
  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提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机制的研究。
  
  一、树立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理念
  
  (1)艺术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做人”的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拉、弹、唱等艺术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程度的艺术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心中具有崇高理想和目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代新人。
  艺术教育不是素质教育中的“特长”教育,也不是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培养艺术工作者,甚至也不在让学生学会唱歌、跳舞、画画,增加点艺术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艺术学会做人,能够“诗意”地生活,艺术地生活,艺术地对待自然、社会和自身,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如果偏离了这个轨道,那么所谓的激发创造力、启发心智、促进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的艺术教育,也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明地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2)艺术教育是全面渗透的教育。全面渗透,是指从物的空间和人的空间的统筹,使艺术教育无处不在。物的空间,即艺术教育应实现对学生生活环境与空间的全方位覆盖,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人的空间,即艺术教育应实现对学生全员和全程的教育。“全员”是横向的,使每一位学生从每一门课、每一位教师那里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全程”则是纵向的,使学生从入校开始,所得到的艺术教育由浅入深、分门别类地系统进行,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并与各种教育结合起来。使形象思维有逻辑思维统一起来,更好地形成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精神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3)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物,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体育、大学语文、公共外语等公共课一样,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科学教育系统中的一门学科,也理应有一整套合理的课程构建、教师队伍和学科研究,有一套与之相关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来规范艺术教育的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二、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1)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科学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设艺术公共必修课和艺术公共选修课,合理设置艺术选修课的门类和学分。艺术类课程体系设置要注重不同专业不同特点,注重艺术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的相互配合。如针对理工科类学生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可开设纵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门类齐全的各种艺术理论课程,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就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开设艺术基础理论的必修课,同时对学生学习艺术实践课提出要求。
  
  (2)积极开设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要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注重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发挥学院优势师资、学科优势。要关注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和人才定位的特点:关注时代、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关注学术前沿,开设培养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的课程或课程组。使艺术教育贴近现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3)开发、设置、实施综合性艺术课程。要解决增加课时和提高地方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矛盾,减轻学生负担,有效的方法是在普通高校设置必修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即将音乐、美术、戏曲和舞蹈等各艺术门类整合在一起。综合性艺术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原有的分科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课程。力图通过多种艺术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这种综合并不是要抹杀学科的独立性,不顾及师资、学校的现有情况,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某一学科的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为线索组织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
  
  (4)加强与课程体系构建相适应的教材建设。要改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内容自主性、专业化强的特点,改变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非课程化,在加强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强与课程体系构建相适应的教材建设。一是要加强普及型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如加强音乐、舞蹈、美术、雕塑、书法、戏曲、话剧、影视欣赏、文学、手工工艺品制作等受益面广,适合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而非专业教育的实用教材。二是要加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等“校本课程”的教材的建设。如丽水学院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地方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可加强《畲族舞蹈教材》、《浙江民间戏剧(曲)概论》、《龙泉青瓷制作工艺》等课程教材建设。三是要加强综合性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综合性艺术课程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整合性艺术感觉创造良好条件,要充分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