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在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邱国玉 王 佩 谢 芳




  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本科办学的制度和传统,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地球科学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对我国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我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国外已实行多年,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十分重要。本文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成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校情和实施状况,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课题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抛砖引玉。
  
  一、国外大学本科生培养的做法
  
  1、英国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加拿大散文家兼大学教授斯蒂芬,利考克两次访问牛津后,于1922年写了《我见之牛津》。他在这篇散文中说道:“牛津的方法是陈旧的,它轻视科学,它的讲课很糟,它没有秩序,没有安排,没有制度”。在描述了牛津落后和保守的一面后,他说道:“然而,它成功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牛津给了学生某种东西,一种生活和一种思想方式。”秘诀何在?利考克认为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利考克说,牛津并不急功近利,不追求眼见得到的“效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智力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为了进行这种积极活动,他真正最需要的是跟同伴们不断地密切接触。”导师制在指导本科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益于他们学习、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高质量人才的涌现,表明这种制度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日本筑波大学
  日本的筑波大学原名为东京教育大学,在日本教育界相当于我国的北京师范大学。随着日本科技城“筑波”的建立,她由东京迁往筑波,改名为筑波大学,并成功地实现了由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的转型。筑波大学人才辈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筑波大学也是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得相当成熟的大学之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其课程设计设置也值得我们借鉴。为此,我们于2006~2007年数次访问了筑波大学,对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做了深入了解,并与学校的管理人员、教授和学生做了深入交谈。
  筑波大学通过学群、学院、专业学群实行大学本科阶段教育。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筑波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我们以生命环境学群为例进一步说明。筑波大学的生命环境学群有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学院和地球科学学院。
  以生物资源学院来说,其由4个专业组成:农林生物专业、应用生物化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社会经济专业。每个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在学群水平上都要学习与生物资源有关的基础课程。包括生物资源学导论、生物资源现代的热点问题、生物资源学实验、水文学、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C、基础数学、经济学、社会科学基础、统计学入门和各类相关实验等。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在专业水平上学习专业基础课,学生可以从四个专业中选一个或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从三、四年级开始,学生选定一个专业,选定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专业课。另外,在不同的学群之间有很多选修课可供选择。在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四年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一对一地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研究,其目的有三点:学习解决问题的入手方法和思考方法、掌握研究方法、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此,一套合理的导师制度就建立了。
  
  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于1902年引进了导师制。虽然普林斯顿的导师制源于牛津,但与牛津的导师制又不尽相同。其具体的做法是将高年级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一小组同一名导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们按照生活态度、训练背景、学习兴趣和成绩来分组。导师大多是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他们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更是学生的伙伴和引路人。随着导师制发展,今天普林斯顿的导师制已不再限于高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每个学生通常都有一位本院教授担任他的低年级导师,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介绍专业情况和选择课程。在生活方面,每20名新生配有一名由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担任的生活指导。当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导师则由所在系内专业对口的教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和独立研究工作。因此,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业上获得导师的各种启迪,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还可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在学业和为人方面变得更加成熟。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成熟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做法,我们可以发现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的培养模式。它与学分制并行,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大学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学制、学科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只有从制度上形成一套科学的培养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越性。
  
  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
  
  为加强本科教学,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已施行了许多举措,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体系的优化配置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和实施等。本文主要就地球生命科学类(共涉及四个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生命科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阐述如下。
  
  1、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及做法
  针对我校地球生命科学类院系的实际情况,各院系普遍实行高年级培养模式,即新生入校后,先进行两年的基础课程的学习,本科前两年执行班主任制,自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本科生导师多数为“科研实践型”,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采取“双向选择”和院系选配相结合的原则配备导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有明确的指导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辅助性和基础性工作的机会,参与研究生学习讨论的机会,并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
  
  2、本科生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1)双向选择。首先,由导师向院系申报计划,包括科研方向、课题内容和所需学生的具体要求等,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志愿、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基础选择导师。通过师生双向选择,院系调配,确定本科生导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