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黑龙江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海涛




  摘 要:人才自身的个性化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培养具有鲜明个性,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性化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黑龙江大学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牢固树立多元质量观等先进教学理念,努力打造“五个平台”,在个性化人才培养工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关键词:个性化;多元质量观;人才培养体系
  
  在市场经济及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当看到,人才自身的个性化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个性化教育,其本质是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自身潜力。个性化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涉及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而应是一个由理念、目标、制度、措施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黑龙江大学在多元质量观等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我校在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其发展建设过程是与学校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学分制推进历程紧密相连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尝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尝试对传统的学年制进行改革,以少数系为试点,试行学分制,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但由于制度所限,持续时间不长。1994年,学校成立实验学院,在8个专业试行学分制,1995年,又推出双休日点菜式选修课,从真正意义上迈出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一步。
  起步阶段。1996年,学校重点打造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模式,并于1997年在全校范围内正式实行学分制,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并开始主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1999年,学校以“如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主题开展了大讨论,前任校长衣俊卿教授所提出的社会轴心观、多元质量观、素质教育观、开放办学观等先进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全校教职员工围绕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全面推进以创新工程、读书工程等“五个工程”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结论。
  发展完善阶段。学校于2002年以“如何加速改革再创更大辉煌”为主题开展了第二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明确提出把发展和完善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本科教学的首要任务。随后六年中,学校通过全面推进“五个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渐趋成熟。
  
  二、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制度平台
  
  黑龙江大学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以下五个制度平台构成。
  
  1 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平台
  在不同的学校,学分制内容和形式各有差异,但给予学生较大自主学习空间、自我设计空间是学分制的共性,其核心精神应是鼓励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
  (1)本科专业分类指导制。学校出台了《黑龙江大学本科专业分类特色培养实施意见》,将本科专业分成文理科基础类、文科应用类、理科应用类、工程技术类、外语类、管理类、艺术类七大类,根据各类专业不同特点,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订等方面充分强调专业差别,最大限度保障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2)课程开放制。学校较早实行全部课程开放制,即一门课程在满足本专业需求的前提下对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最大限度实现了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由于学校多科性性质,形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3)选课制。在选课方式上,学校构建了以积分竞买为核心的学分制选课平台,学生选课时有倾向地对所选课程投入积分,选课系统在专业优先的前提下根据投入积分数确定中选名单。在任课教师选择上,学校实行挂牌选课,学生在选课终端可以查询教师个人信息,自主选择教师。在课程资源配置上,学校对公共必修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实行滚动授课。
  (4)主辅修制。在课程开放平台上,学校为每个专业设定模块式课程,非本专业学生选修完成规定主要课程将获得辅修证书,近三年共有6414人次参加辅修专业学习。
  (5)学业导师制。在倡导个性发展、鼓励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下,对学生个人发展方向的指导尤显重要。学校从2002年起正式实行学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和答疑,确保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已有1503人次教师担任学业导师。
  (6)实验班制。学校于2004年起在哲学等6个基础学科本科专业中实行教学改革实验班制,实验班设立与普通班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师资队伍,总体课程难度提高,范围扩大,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共开设23个班次。
  
  2,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平台
  200 2年,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学校以此为契机,积极构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实践平台。
  (1)设立创业教育学分。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获得8个创业教育学分,由读书学分和创新学分两部分构成,其中读书学分是学生通过参加读书工程活动,通过读书考核所获得的学分;创新学分是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等100余种途径所获得的学分,这一制度使得接受“三创”教育成为黑龙江大学学生的“必修课”。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专业理论创新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认证培训类课程、创业培训类课程构成。学校在教学计划内开设了89门专业理论创新类课程,开设1099门次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104223人次参加学习;开设16项认证培训类课程,有1832名学生获得证书;在创业培训类课程方面,引进了SIYB、KAB培训,有1015名学生参与培训,845人获得劳动部证书。
  (3)设立学生创新性课题。学校连续五年进行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专项立项与评审,共支持立项872项,参与学生3000余人。学校进行了五届学生学术科技成果评奖,共有365件作品获奖,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近三年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计1070人次。
  (4)建设学生科技创业园。学校建设了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学生科技创业园,吸纳46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入驻,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东八区科技团队王德亮同学发明的电动涂卡器,基于此项目的《哈尔滨天德涂卡器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书,获得第五届“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黑龙江省赛区银奖,并获得国家专利。
  (5)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校对各级各类学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