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我的教学观

作者:张楚富




  摘 要:结合本人近40年来对教学工作的认识,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培养学生教师要有责任感,要切实懂得“教什么,怎样教”,要认真做好教学內容和课程体系的研究等问题。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责任感;教什么;怎样教;多媒体课件
  
  “我的教学观”(作为本文的标题和谈论的主题)似乎不应该是一名普通教师谈论的话题,但是,我觉得这正是每一名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必须认真面对的。我从事教学工作近40年,而且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学已近30年。我愿把本人几十年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和同行(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作一个交流。
  
  一、教学与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两项主要任务。对于大学教师来说,好的科学研究基础和科学研究素养是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理工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更要有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产品研制和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因此,课堂教学不仅只是传授书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把基础知识与相关科学研究的问题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从文献中找例子是不够的,如果老师能根据自己切身的科学研究体验,从自己获得的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分析解答科学问题,则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科研条件较差,既缺设备,又缺经费,大多数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并不突出。我本人是“生物化学”基础课教师,那时我还比较年轻,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和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专业书籍,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我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肯定。现在回想起来,课堂讲授的内容仍然不够深入,缺乏内容上的内在联系,也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科学实验的分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利用部分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加上到国外两年访问学者的经历,使我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从事酶学、碳和氮代谢关系的研究(酶与物质代谢在“生物化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的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这就为我在课堂上讲授相关内容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学生不再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理解,讲起课来也显得更为得心应手。例如,在介绍水稻根部氨同化研究中发现新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同工酶的过程时,涉及如何把蛋白质和酶学的许多重要知识运用到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去的问题,这样的讲授既不显得生硬,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基础课程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也能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好的基础。又如,在讲授氮代谢时,根据我们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糖及其碳代谢物水平是影响水稻根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决定因素”的命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对此怀有极大的兴趣。因为,这里不仅涉及糖代谢和氮代谢的基本内容,而且还涉及碳一氮代谢的相互关系和代谢调节。这些内容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讨论起来气氛也很热烈。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相关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又能引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同时也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基于几十年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因为,为了搞好教学,迫使你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扩大了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面,使你对问题有多层次和更深入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使自己能更好地发现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会有更多的思考,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会有更恰如其分的分析。当然,教学与科研在时间上会有一定的冲突。我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并不是难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的人有更好的科研基础,他可以在科研上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他应该在专题课的讲授方面有更多的作为。对于从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来说,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应用在教学上,但适量从事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则是必不可少的。
  
  二、培养学生要有责任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名言,是根植于教师心田的。因为,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只要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需要懂得这项职业的责任。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听课的是一个个求知的学子。他们都是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其中的许多人克服了家庭经济上的困难,拿着父母辛苦争来的钱来到大学,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这里需要教师的责任心、责任感。教师有了责任心,就会有投入。可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投入的时间及精力是成正比的。
  作者为教师,我很看重课堂前的备课。无论是讲稿,还是多媒体课件,我总是习惯于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修改和充实,尤其是一些与重点难点相关的内容更要花费精力反复斟酌。我也习惯于边看边思考:考虑如何讲解,学生才能接受;考虑如何使前后内容衔接、授课体系完善。在课堂上,我从不敷衍了事。
  相比教学,我在科研方面投入的时间有限,但是我很坦然。因为,几十年来我在教学上的投入学生给予的认可足以证明,他们中的大多数已在社会各方面承担着重任。对此,我感到欣慰。
  
  三、要切实弄懂“教什么,怎样教”,要认真做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
  
  我在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总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其实,“学什么,怎样学”与“教什么,怎样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而“教什么,怎样教”又是一个被忽视了的问题。教学本身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受欢迎的教师,除了要有责任感和时间、精力的投入外,还要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要使他们“会用知识”。我在《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6期)曾论及过我的一些做法。这里再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
  目前许多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重叠,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为了避免教学内容重叠现象,作为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清楚自己所教的课程的情况。就生命科学来说,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且彼此交叉。基于此,教师往往关注一些“热点”内容,而忽视或者不愿意教授那些属于本课程应该讲授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学内容重叠的现象,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这是一个很普遍和严重的现象。
  就某门课程来说,如何把教学大纲上的内容付诸实施呢?
  1 “教什么”?首先,教师应该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从全局上进行认真分析,讲授的内容不仅要符合课程设置的需要,而且要通过课程的教学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其次,在对本课程充分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布局,明确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一般介绍,哪些内容是重点介绍,要形成自己的授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