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教学评估谈地方院校新办专业建设

作者:肖全民




  摘要: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新办专业是决定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短板”。地方院校在新办专业建设中,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逐步发展新专业,以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和课程等方面为着眼点,加强新办专业的内涵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完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多元质量评价,确保新办专业办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评估;新办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效益,高校总是要通过增设一些新专业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领域,这也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然而,对地方院校来说,新办专业往往是教学建设中的薄弱地带。地方院校在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建设的过程中,新办专业的水平在整个本科教学评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地方院校如何以教学评估为契机推进新办专业建设,提升教学工作整体水平。
  
  一、新办专业:决定学校教学作整体水平的“短板”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新办专业”(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这一因子反映在三个层面:(1)微观层面上,“新办专业”只是“专业”二级指标中“专业结构与布局”这一观测点中的一个子项,主要考察新办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与教育部的要求,是否有相应的学科基础和较好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 (2)中观层面上,新办专业是整个一级指标“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三个重要二级指标中的“软肋”,学校现有专业总体布局和结构是否合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如何等子项里面都包含了新办专业的相应内容。而事实上,新办专业既是评估专家组进校时考查的重点,也是最容易暴露出问题的“软肋”。(3)宏观层面上,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一级指标都涉及到了与新办专业相关的内容,新办专业关涉到学校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办学特色等方方面面。
  可见,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在实际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估专家不仅对“专业”这个二级指标给的优秀率比较低,而且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整个一级指标中查出的“硬伤”也多在新办专业上。因此,在如何看待新办专业建设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评估指标体系对“新办专业”一个因子的要求,必须考虑新办专业对学校本科教学总体质量的影响。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下,新办专业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试办过程,而是一个与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它是决定一所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教学工作整体水平高低的“短板”。
  广西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建设自然是一个难点问题。自2000年以来,学校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全面建设过程中,贯彻“以评促建”的指导方针,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等方面审视专业建设工作,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始终坚持把专业建设特别是新办专业建设作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做长新办专业这块“短板”,并以此来带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坚持“三看”原则,积极发展新专业
  
  (1)学校办学定位是发展新专业的立足点。从教学评估的角度来看,新办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评估考察新办专业的首要问题。依据学校发展定位来发展新专业是一个顶层设计问题,根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引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就是要立足于学校办学定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符合本校定位的专业再热门,前景再好也不盲目增设。在近几年的新办专业建设中,我校紧紧围绕“师范性、多科性、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需要,制订和实施“十五”、“十一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突出“多科性”的办学定位,积极稳妥地发展新专业。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上发展文、理、经、管学科门类中的新专业,以支撑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
  (2)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发展新专业的出发点。高校根据学校定位制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实际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发展要求的一个具体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需要很多学科专业,但对某一高校来讲不是每一个热门学科、专业都要去发展、去设置。近年来,我校发展新专业始终坚持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出发。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积极发展与我校的办学条件相适应的专业。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既兼顾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趋势,又体现出地方区域性,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所有新增专业都紧紧围绕地方教师教育发展(如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科学教育、应用心理学、体育教育、音乐学、美术学、历史学等专业)和广西沿海沿边区域经济发展(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的需要进行合理设置。
  (3)学校已有学科专业基础和优势是发展新专业的生长点。新办专业是否源于已有学科基础也是教学评估考察的焦点之一,新办专业发展要有利于学校整体学科专业体系的优化。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都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新办专业建设中体会到,要想发展新的专业,培养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必须依托高水平的优势学科,促进优势转化和再生。学校把专业建设与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结合起来,把已有专业的改造和新办专业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原有优势专业中孵化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专业。我校普通本科专业从“九五”末的近20个发展到目前的41个,都是通过开发优势学科这一源头活水,顺势发展而来的。比如,以传统的地理学科为基础发展起了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以及旅游管理等新专业;以政治经济学科为基础发展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为基础发展起了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广告学、高级涉外文秘专业。逐渐形成覆盖教育、理、工、文、史、法、管、经等门类的专业体系,由单科性师范院校向多科性院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