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动画流程谈动画专业课程设置

作者:傅立新 顾亿天




  摘 要:动画流程有诸多环节,概括起来包括动画设计和动画制作两大部分,这是商业动画的共同点,体现了动画生产的工作规律。根据动画流程反映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及动画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情况来考虑动画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性质等问题,能帮助我们理清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动画;动画流程;课程设置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2月,全国有447所高校开设了动画专业。从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7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可以看到,2007年度设置动画专业的高校又新增了38所。可见动画专业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这正是当前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但是,目前动画专业人才社会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十分突出,其根本原因是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如何培养适应以产业商品动画为主体需求的动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动画专业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结合动漫产业实际需求,从动画流程入手,深入研究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的一个值得尝试的办法。
  
  一、动画流程是商业动画的共同点,体现了动画生产的工作规律
  
  动画流程,是“动画生产流程”或“动画创作流程”的简称,指的是动画从策划到作品发布的整个工作流程,是为了完成一项动画生产(创作)任务而进行的工作步骤或行动顺序。
  在动画的制作层面上,基本都会采用一种比较容易群体操作和控制的制作方法,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或公司在商业动画片的制作上,都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行业制作标准、方法和工作流程,它可以套用任何故事内容,并且可以使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公司和不同语言的动画制作人为一个相同的项目而工作。因此,动画流程是动画本身尤其是商业动画的一个共同点,体现了动画生产、创作的工作规律。我们高等教育绝不能忽视这种规律,应当认真研究这种规律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动画流程与动画专业的课程框架
  
  一般来讲,动画流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例如三维动画片的生产,前期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剧本、角色设定、场景设定等工作环节;中期包括模型制作、骨骼绑定、动画、材质灯光、渲染等工作环节;后期包括剪辑、合成(含特效)、配音、配乐等工作环节。通过对这一流程分析可以发现,三维动画流程实际上包括了动画设计和动画制作两大部分。显然,动画流程的前期环节所包括的角色造型、场景、分镜剧本等都具有典型的目标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特点。因此,动画流程的前期工作实际上属于动画设计的范畴,而动画流程中期和后期的工作环节是对前期设计的“执行”与“实现”,总体上应属于动画制作的范畴。事实上,二维动画同样包含了动画设计和动画制作,它与三维动画的区别主要在于动画制作上的不同。
  据此,在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紧紧围绕动画设计和动画制作两部分来安排课程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学生动画设计和动画制作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问题,也就基本实现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动画设计主要包括构思、创意、设计和设计表现。要完成这一系列的任务,除了一系列相关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在开设动画设计方面的课程之前,必须设置相应的动画基础课程,例如素描、色彩、构成等。动画基础课程是动画设计课程的前提。
  另外,在完成动画制作方面的课程之后,则需要安排创作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是对整个动画流程即动画设计与动画制作两大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制作能力的综合训练。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在课程组织结构上应由动画基础课程、动画设计课程、动画制作课程、动画实践课程所组成。其中,动画基础课程对应专业基础课,动画设计与动画制作课程对应专业课,动画实践课程对应实践环节。
  
  三、动画流程与动画人才的能力要求
  
  通过分析动画流程,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人们从事动画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从动画设计阶段来看,动画设计人员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开阔的艺术视野、良好的人文修养,对动画有着深刻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是需要有良好的动画创意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设计表现能力,即能够将大脑思维的结果通过视觉图形的方式迅速反映和表达出来的能力。在动画专业教育中,这些能力可通过动画基础课程和动画设计课程的学习得以训练和发展,学校应设置与动画设计相结合的绘画基础课,以及艺术、美学、人文等相关课程,并结合各种非课堂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动画设计的基本规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在动画制作阶段,动画制作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是技术能力。尽管动画制作也离不开制作人员的审美判断能力,但在动画制作阶段,技术能力应是首选能力。技术(尤其是数字动画的技术)的综合性和繁杂性迫使工业化动画生产的技术分工非常细致和非常具体,往往个体制作人员解决和实现的是整个动画流程中的某一局部技术问题。这要求不同技术岗位的人员有不同的专长性技术能力,同时,需要这些技术岗位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充分考虑技术的训练与学习,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形成自身的技术特长。还要建立合作学习的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动画流程的“常量”和“变量”与动画专业课程的性质
  
  可以发现,动画设计是动画流程中非常固定的部分。其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手段在各种类型动画创作过程中是基本一致的,它更倾向于艺术的方面,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动画流程的“常量”。与之对应,动画制作则更倾向于技术的方面,是整个动画流程中最易产生变化的部分。这个“变化”一是由于动画制作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发展,二是由于动画类型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具体制作方法与手段,三是由于风格不同会涉及不同的制作技术。因此,可以将动画制作称为动画流程中的“变量”。
  在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中,动画流程的“常量”部分,可设置为必修课程,因为无论何种风格手段,都不能离开动画设计这个恒定阶段,学生必须掌握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必要的动画设计技能。同理,动画制作这个“变量”却可以设置成选修课程或模块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技术专长进行选择,例如二维和三维的选择或手绘动画与CG动画的选择等。
  
  五、动画设计对象与动画专业的主干课程
  
  动画设计对象主要包括“角色”、“景物”、“镜头画面”三大方面。
  “角色”是动画的主体,以人物为主,包括拟人化的动物或其他物品充当的“角色”。针对“角色”需要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角色的形象造型、造型的表达和角色的运动等,对应流程中的角色造型设计、角色运动设计等环节。据此,结合动画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可以设置与“角色”相关的课程,如动画人物素描、动画速写、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等。
  “景物”是配合“角色”活动所必需的重要内容,是“角色”活动的环境或道具,是情节展开的空间或角色使用的物品,主要对应流程中的场景设计、道具设计等。据此,可设置与“景物”相关的课程,如透视学、风景色彩、场景设计等。
  尽管听觉方面的元素也是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而言动画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基于视觉的载体,动画在根本上是通过镜头画面这种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镜头画面”也是动画设计的重要对象。在课程体系中可设置系列与“镜头画面”相关的课程,如视觉构成、视听语言、视频特效等。
  做好“角色”、“景物”、“镜头画面”这三部分的创意、设计和表现,就基本确定了一部动画作品完整的风格和面貌,因此,“角色”、“景物”、“镜头画面”是动画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动画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构成动画专业核心知识体系的课程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结合动画流程中各环节所反映的动画工作的实质内容、具体步骤和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等情况,认真思考动画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主干课程、课程类型与性质等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高等教育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进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从动画流程入手设置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的一条有效的路径。
  
  [责任编辑 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