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作者:王秀英 刘 芳




  摘要:从调查入手,社会需求出发,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从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方式等方面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社会需求;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方式
  
  一、引言
  
  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旺盛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怎样改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不仅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谭浩强在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时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际,要做好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做到不照搬国外的做法,不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模式,不停留于领导的意见,提倡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摸索出一条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路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无疑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调查和分析
  
  为了做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我们曾对2005级和2006级的新生做了10个问题的问卷调查,与课程设置有关的有5个问题(见表1);同时,为了及时把握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我们从2002开始每隔两年让实习回校后的大四学生填写一次调查表(见表2)。从“入口”(入学新生)和“出口”(即将毕业的学生)两方面进行调查,旨在安排“中间”过程的课程设置,以便使教学既满足不同层次新生的需要,同时还满足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
  
  
  
  从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地域不同和发展不平衡,仍然有一批新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在中学学过,但由于忙于高考,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的并不扎实,只会简单的文字编辑,对基本的办公软件(Excel和PowerPoint)依然没有掌握。
  实习单位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通过实习后初步了解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此时填写的调查表将更为准确。从表2可以看出:从2002到现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软、硬件故障排除的能力是社会对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对大学生病毒处理、互联网使用和编程的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不断增长的计算机能力要求。
  
  三、改革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兼顾我校具体情况,提出了分级教学方案,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方式等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为社会培养与时俱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1、分级教学
  由于地域的差异以及城市与农村教学条件的差别,致使入学新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一。一些学生在中学学过信息技术课程,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还有少数学生还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第一次上机找不到开机按钮的学生依然存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级教学法更为适宜。即新生入学后,对新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高于70分的学生可以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40~70分之间的学生定为A级,其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除讲授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外,还讲授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故障排除和网页设计方面的知识;40分以下的学生定为B级,主要详细讲授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初步,并加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教学环节。分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它能让计算机基础好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也给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提供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良好平台。
  
  2、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教材的内容不可能是实时的、最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动态,并且将他们以最适合的方式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并能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补充知识,如计算机系统一般性的维护等知识。要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收集信息、使用FTP以及制作网页等,满足社会对迅速普及和发展的网络技术应用的需求。
  在学习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之后,可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一些语言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的开设要以专业需要为目的,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选择最新、最好的专业软件进行教学,使他们能够紧跟社会发展和需求。社会上流行什么软件,我们就应该讲授什么软件,使学生毕业后一走上工作岗位,马上就可以适应其工作需要,使其专业学习和工作手段现代化、规范化,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始终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这不仅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发展和普及的需要,更是我们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
  
  3、教学方法
  由于可视化操作系统的出现,采用单纯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法很难给学生讲清对菜单、按钮等控件的操作过程。因此,出现了“计算机+大屏幕”的授课形式。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加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
  (1)精讲、示范、演示不断线的教学方法。根据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等特点,提出了精讲、示范、演示不断线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这门学科不像数学和物理那样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以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计算机这门学科的操作性更为突出。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所以我们上课时应多给学生进行演示,让他们有一个操作的实感,使他们在上机时能模仿教师的操作自己进行使用。
  (2)案例教学法。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非常适宜这种特点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时,以实例为向导来介绍相关的知识点;学习Word时,以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板报为例来介绍分栏、插图、分节、页眉和页脚的设置等;学习Excel时,通过制作一个学生成绩统计表,引导学生掌握Excel的使用:讲解PowerPoint时,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引导学生掌握PowerPoint播放等关键技术。学生会对这样的课堂内容非常感兴趣。让学生不断在课堂得到知识,也得到了快乐。
  我们认为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同一课程中的不同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多功能教室上课比较适宜;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精讲多练、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更适宜。每一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