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民族院校普通话课程的分层教学

作者:孙惠欣




  摘要: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教育理论依据是因材施教。在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尽快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普通话测试达标率,真正将推普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分层教学;民族高校;普通话教学
  
  一、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要求和办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产生并不是教育上的偶然现象,也非某一教育家的突发奇想,而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是为解决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的必然。同时,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其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层教学的雏形是1868年由美国教育家哈利斯在圣路易州创立的“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进度制”。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层次目标”理论、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理论,以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可以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从而使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卡罗尔认为“对于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学生都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其潜在的发展可能。合理组织教学。使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孙惠欣,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所谓因材施教,是“在基础性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早在先秦时期,许多教育家就提倡并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一代儒学大师孔子更是由于其教学的成功而成为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开创者。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也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宋代程颐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主张“教亦多术”。它先把教育对象加以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教法,“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这种因材施教,把不同特点的施教个体扩大到不同层次类型的施教群体,超出了孔子因材施教模式的范围。宋代胡瑗的分斋教学制(也称苏湖教法),把学生按其才能兴趣分为“经义”、“治事”两斋,“使各以类群居读习”。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等等。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综合评价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因材施教模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实际上是尊重了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规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质的人都能得到发展。因此,该类教学模式不仅是教育历史的必然延续,而且也是今天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以民族院校普通话教学为中心,就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延边大学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有近一半的学生是朝鲜族。由于环境、地域、本民族母语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朝鲜族学生的普通话说话能力达不到国家要求。因而,根据上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理论,我们针对朝鲜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普通话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结合综合大学民族教育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打破以往单一型教学模式,以“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目标管理”为方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实现了师生双向互动,课堂内外相互促进,教学、测试、管理三位一体。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朝鲜族大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在朝鲜族大学生普通话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1.学生分层
  如何分层,可以说是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它的客观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分层教学目标及其效果的实现。目前,在分层教学的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程序中,学生分层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分层是基础,其他分层环节是在学生分层基础之上才产生的。因此,学生分层标准是否客观、科学,直接影响着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标准的客观科学性,也影响着整个分层教学的效果。民族高校,既有汉族学生,又有少数民族学生;既有文史类专业的,也有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民族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普通话课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分层。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生民族的不同分为汉族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和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
  (2)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分为文史类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和理工类学生普通话课的教学。
  (3)上述分层后,再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出来的学习水平或学习风格.进行二次分层。即普通话课教学高级班和普通班两个层次。
  当然,在学生分层过程中,教师只提供建议,最终选择还在于学生自己。这是保证学生“乐学”的前提。
  
  2.教学分层
  教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分层教学的成败,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学的分层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每个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汉族学生的普通话课教学与训练,侧重于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口语表达的技能技巧的纯熟掌握方面。而朝鲜族学生的普通话教学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其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普通话水平的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语音、语法、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