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抓住实施“质量工程”机遇 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

作者:陈国良 冯博琴 张 龙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实施“质量工程”的进程中,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质量工程”;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回顾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PC机和DOS系统的出现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起到了催生的作用,但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还只局限于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应用范围以科学计算为主,FORTRAN和BASIC语言是高校当时主要的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阶段。计算机软、硬件都有了重大突破,奔腾系列芯片诞生,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采用图形界面。计算机的应用走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到企管人员和公务员等。在这个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采用“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21世纪初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因特网对人和社会的行为都产生巨大影响,全社会有文化人员都成为计算机的应用者;计算机基础教育以普及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其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后续核心课程”的新的课程体系。
  2006年之后,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及物质载体。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二是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20余年中,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发布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文件值得介绍。
  一是1997年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它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五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同时适时地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个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是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它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等。这个文件被教育部评审组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二、持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几点认识
  
  1.科学认识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应用性”关系
  从内部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即按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大类区别对待。目前分层、分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从外部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切实做到采用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程门数、学时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基础教学的空间严重被挤压,但教学要求还不断提高,我们的出路是创造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处理好上面提到的问题,就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在白皮书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表述的:
  不能脱离应用,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教授,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为,这个表述是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是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打好基础为了应用,脱离必要基础的应用是肤浅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两者的关系只能定性地表述,各校情况不同,不可能找到一个“通解”。各校不同专业只能在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坐标系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坐标点。
  
  2.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质量工程”建设中,对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我们所从事的计算机教学本身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联系,应该做得更好一些,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首先,要重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目标,是要倡导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3—2007年已评选了1500门左右国家精品课程),在新一轮的质量工程建设中(2007—2010年)还要继续评选3 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还将建设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几千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都将通过这个平台提供“共享”服务。我们期望在今后几年中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共建共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国家精品课程群,它将涵盖多层次、多专业的必修课、与专业结合的特色课、选修课。
  其次,要重视网络化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必须抓网络化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再次,要有效应用多媒体课件。这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六元素(即两类人:教师和学生;四种道具:大屏幕、激光笔、黑板和粉笔)的和谐,应是教师恰当地调动多种媒体,使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最大化。用多媒体的目的,排在首位的显然不是为了美观、热闹,也不是为了减轻教师重复劳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讲课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但目前有一种不良的现象,就是过度地依赖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注意扬长避短,滥用现代技术,犯了多媒体课件的“四大忌”。一忌:教师——坐而论道,照片宣科;二忌:投影片——一览无余,毫无悬念:三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