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强化通识教育 推进大类培养

作者:谢桂红 颜洽茂等




  摘要:加强通识教育,推进大类培养,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精英人才的必由之路。为实现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加快向研究型大学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浙江大学秉承“求是创新”校训,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专业;大类培养;通识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高水平和大众化两个方向快速发展,受到“985项目”资助的一批具有研究型大学基本特征的中国高校,正在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创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推进大类培养,已经成为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当务之急。
  
  一、现状与理念
  
  自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创办以来,本科教育一直存在着实施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的分歧。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学强调专业教育,成为占主导性的教育理念,这导致学科专业设置过细,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对大学的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大家早有共识:
  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为减少专业数,拓宽专业口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有力的铺垫。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人才培养应该是多样化、分层次、分类型的。作为研究型大学,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它有别于其他教学型大学: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对文理分科、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反动,更应强化通识教育,推进大类培养,以纠正专业教育的过度职业化,而造成专业面狭窄,创新意识淡薄,以致对终身学习和教育产生负动力。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博文、博雅的通才教育,它旨在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精神人格,塑造完美的心灵。正如哈佛大学委员会的定义,通识教育就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定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认知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以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经过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学生在对自身兴趣和专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后,才可以理性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此外,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应该成为冰炭不相容的两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并非大学本科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识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加强通识教育,奠定学生良好的学习基础,同时拓宽专业口径,推进大类培养,使学生能有潜力进行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二、实践与探索
  
  2001年,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浙江大学全体师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大讨论,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新理念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就是培养具有远大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素质俱佳,今后能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领军人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从此,浙江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拉开了序幕。
  2002年,学校为实现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110个本科专业分成12个大类,即:文科Ⅰ类、文科Ⅱ类、文科Ⅲ类、理科Ⅰ类、理科Ⅱ类、理科Ⅳ类、工科Ⅰ类、工科Ⅱ类、工科Ⅲ类、工科Ⅳ类、艺术类、设计类。设置大类平台课程,试行专业教育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教育的新模式,即部分学科基础课程按打通的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以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跨学科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对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则进行调整、梳理、整合,进行基础课程分层次、递进式的教学改革。
  2006年,学校进一步明确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工作: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构建新的本科课程体系,将本科教育课程总体分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课程内容向着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通识课程拓展了原有公共基础课,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设置了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六大类别,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大类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注重文理互补、理工交叉,文、理、工相互结合的教育,为学生今后学业发展奠定基石;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另外,学校还设置个性化课程学分,推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例如预留一定量的学分供学生自主设计并修读相关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某一学科专业的一组课程交叉修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与智力。学校专门设计若干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如“计算机+某专业”、“生命科学+某专业”或“某专业+管理”、“某专业+经济”、“某专业+教育”、“某专业+法学”等供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促进两栖型人才的培养。本科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旨在推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国际化与网络化,逐步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同时,学校试行按学院大类招生,2006年将112个本科专业纳入41个招生入口,2007年纳入35个招生入口,并汇入6个学科专业大类进行培养,它们是:①文科类一法学、教育学、体育教育、体育学类、人文科学试验班、外语语言文学类:②文理类一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③理科类一理科试验班、生物科学类、应用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学试验班、医学试验班类、药学类;④理工类一生物系统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⑤工科类一机械类、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化工与制药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工科试验班、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工程、土木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⑥艺术设计类一艺术设计类、美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工科实验班、农科类(应用生物科学)、生命科学类的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人文科学试验班的招生面向文、史、哲、新闻、社会学等16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理科试验班的招生面向数、理、化、地科类、心理学等21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生:工科实验班的学生则可向所有工科专业分流,为推进大类基础课程打通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农科类实行按零批次招生、减免学费的政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