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精讲多练

作者:盛双霞




  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多练”,本文从内容、时机、策略和效率四个方面论及精讲多练的内涵,并分析了教师运用精讲多练中的若干误区。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把精讲多练作为一条实践性的教学原则加以强调,从教学法的角度加以讨论和研究。但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发展表明,精讲多练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的变化而变化。它揭示了课堂教学中讲和练的关系,并由此揭示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统有“水桶说”,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代有“支架说”,即在课堂上给学生创建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一切帮助,包括心理上的和语言上的。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支架,并精心思考何时给学生搭上支架,在何时又该撤去支架,让学生逐步学会汉语的学习。因此,精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要领,让汉语知识条件化,为学生有效地、顺利地进行语言实践操练创造条件。多练的目的在于将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在运用中内化,在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技能。汉语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合作、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之上,且以后者为中心,以后者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和落点。因此,我们认为,精讲多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境界,是教师在汉语课堂中必须始终恪守的教学意识,其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密不可分。
  一言以蔽之,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的实质是:教师努力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情境,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与经验,尽可能多地提供使学生接触到汉语的机会,并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不断进行内化,把汉语知识转化为汉语能力。
  精讲多练有其丰富的内涵,从汉语课堂教学来谈,主要包括内容、时机、策略和效率几方面。
  
  一、精讲多练的内容:讲什么?练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不用多说,无非重点和难点。但从现实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来说,很多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把握不够精准是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大原因。主要是受教师自身学习外语的过程的影响,多从语法知识的角度来选择、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容易失之偏颇、片面。再加上对学生先前汉语知识、认知能力了解不够,因而失去了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专家教师会精心准备学生最需要教师提供什么帮助和支持。
  精讲多练的内容包含下列几方面:
  (1)首次出现的新知识点,如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常用句式等。
  (2)虽然不是新知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很难理解的部分,如“了”的用法。
  (3)典型的、常用的语言现象,这些对学生形成汉语语言技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语感、一些惯用语以及有类推性、可扩展性的一些语法规则(如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等。
  (4)妨碍理解和交际的内容,如跨文化交际的一些内容,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语中一些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贬己扬人的表达(如对他人赞美的应答)。
  (5)易受母语干扰的部分,如“见面”等离合词的学习:语序(地点状语在动词之后:我在食堂吃饭)以及语音方面的一些内容等。
  (6)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如“把”字句和“我今天吃食堂。台上坐着主席团”等特殊句式。
  (7)学生经常出错的地方,如量词、副词“就、也”的位置、比较句的偏误等。
  (8)学生故意回避使用的部分,如成语、惯用语、关联复句等。
  (9)学生容易疏忽和混淆的地方,某些地方认为很简单、没问题,如果不及时讲解,学生往往会混淆不清,影响练习的效果。如近义词的不同搭配、“没”和“不”的区别等。又如:我们可以说“等了一个小时电话”,但不可以说“等了一个小时他”。
  (10)汉语的声调。
  (11)汉字的书写。
  最后两方面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很难在短期内让学生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声调和汉字的学习和掌握要贯穿于学生汉语学习的始终,教师的汉语课堂应一直关注学生这两方面的学习。
  以上是狭义的精讲内容。而广义的精讲的内容除了学生语言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外,还应包括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所有语言表达。如上课开始的导入、展开操练活动的一些指示性语言、从一个活动转换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衔接性语言、碰到突发事件时教师的反馈等等都应纳入精讲的范畴。
  
  二、精讲多练的时机:何时讲?何时练?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何时是诱导之机呢?精讲多练的时机指的是教师要精心考虑和准备何时学生需要帮助和支持,包括语言知识和心理情绪两方面的支持。
  (1)讲解新语言知识时。专家教师一般能预计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会采取提前防错的一些措施。如学生常常出现“我每天见面朋友”、“他是韩国人,我也”、“我8点回去宿舍”等偏误。不讲,学生就会忽略过去,而教师对此稍加以点拨,学生就会恍然大悟,从而激发兴趣和想象。
  (2)答疑解惑时。当学生有疑难问题,而且问题具有典型性,影响到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和运用。如:学生对“呢、吧、啊”等语气词用与不用的区别,“别哭了”与“别哭”的区别,“好了”与“好吧”、“好啊”的区别等。
  (3)要抓住学生注意力时。如课堂导入、复习旧课、归纳总结等组织教学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节课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这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精讲,能事半功倍。上课开始时属于提示性精讲,结束时属于归纳性精讲。
  (4)进行教学活动转换时。这是过渡性精讲。比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以后,学生的情绪过于放松、太过活跃的时候,或者刚进行了高强度的操练,需要调节缓和一下课堂气氛的时候等。
  (5)碰到突发事件时。如上课时学生对有的中国人抢着上车、上厕所不关门、闯红灯等行为习惯提出质疑时,教师对此要有心理准备,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而不要陷入大讨论的境地。
  这是对学生心理情绪上的支持。
  同样,练习也得讲究适时和适度。有的教师让学生跟读了一两遍课文就要求学生模仿课文进行对话表演,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对话的要领和主要句式,操练就达不到教师想要的效果,还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操练过早。操练过晚也达不到及时强化的目的,教学环节显得松散脱节因而失去了练习的有效性。另外,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的句式和表达,有的教师还在那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同一层次、同一水平的操练,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这是过犹不及。当然,操练不足也是个问题。要做到适时适度,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具有随机应变、灵活善变机动的教学机智,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以及应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