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古诗今译在大学教学中的作用与运用初探

作者:李朝军




  摘要:古诗今译并不时新,但它能够对大学古代诗词教学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深化对原作的理解,避免理解的失误。它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训练其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增强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古诗今译在大学教学中应该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关键词:古诗今译;深化理解;审美鉴赏;写作训练;吟诵
  
  古诗今译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时髦的做法,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在中小学里对古文翻译已经司空见惯,古诗今译似乎再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了。而且,历来都存在着诗不可以译的主张,古人所谓“诗无达诂”就包含了这个意思。在国外,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有一句名言也鲜明地表达过这种观点: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translation(诗者,译之所失也)。本文之所以再来谈论这个话题,是因为近年来我在大学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它可能给大学教学带来的生动效果。首先是在周裕锴先生开设的研究生课上,听他精解宋代僧人惠洪的诗歌,在完成“解体”、“解题”、“注释”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后,就是对作品作全文翻译。周先生那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译文不时把人带入高妙的境界,在座的同学都由衷地感佩他译得真好,听课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艺术享受。尽管这一套教学形式在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中大略都能找到,但周先生把它用作一门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法,据说是他有感于研究生阅读古典原著的能力和现状,而在有意识地借鉴他所亲历的日本读书会的文本细读方式,这才是其良苦用心所在。其后,我在给中文系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时,曾经先后讲解和翻译过李白的《将进酒》诗和柳永的《锦堂春》词。出乎意料的是,每次当我快把译文念诵完毕,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毋庸讳言,古诗今译处理不当,对于古诗词教学可能存在负面作用,但上述活生生的事例使我领悟到:应该恰当认识和评价古诗今译在大学古代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探讨如何合理运用它来促进相关教学活动。鉴于古代诗词教学在中小学语文和大学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涉及古诗词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上面,因此从大学教学的角度予以探讨应该是很有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根据我的经验与体会,古诗今译的教学作用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古诗今译是深化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手段
  
  古诗今译之必要,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今人理解原作的需要。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其有限的文字之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可谓一门浓缩的艺术。加之古今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其理解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字面到内涵,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其中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企望在诗词阅读中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而翻译都有一个从意会到言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阅读理解中这个认识发展的规律:理解的成果首先是呈现在意念中,这就是所谓“意会”。“意会”的理解,丰富、快捷,但又朦胧、飘忽,因为是初步的理解,不免显得肤浅、零散,缺少逻辑和条理,其中可能存在遗漏、盲点甚至误解。在这个时候,如果对“意会”进行“言传”(即翻译,不论口头还是笔头)的话,就会促使理解的成果进一步具体明晰起来。而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意,就需要译者调动其语言的、文学的以及古代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对原作进行反复体味,深入思考,直至对其内容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同时因为表达的需要,又必然要求逻辑和条理。可见“言传”阶段的理解比“意会”要高,在这个过程中是理解的结束和完成。陶尔夫先生曾以宋词翻译为例说明今译对于理解的重要意义:
  如果你能把一首词,一批词,一个词人所有的传世词篇都能准确无误地用当代诗体形式今译过来,那么你对它便有了更多的发言权。甚至会发现你原来理解的错误(包括前人的失误)。你在讲词的时候将比别人更多一些体会和发现。在此基础上去构思论文撰写论文,论点论据角度新见等等似乎并不困难,因为你的甘苦和词人的甘苦是相通的。
  陶先生的实践表明,翻译比单纯的阅读体会、了解更多,并且有助于发现、纠正自己和前人的误解误读,同时这种建立在翻译基础上的理解还是通向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平台。因此,他要求和提倡他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翻译宋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早谈到过类似的翻译体会:
  我们常易过于自信,取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从头读到尾,便满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可是动手译它时,便发现许多自以为了解的地方没有了解或是误解。迅速的阅读使我们无形中自己欺骗自己,因此翻译是学习外国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训练我们细心,增加我们对于语文的敏感,使我们透彻地了解原文。文学作品的精妙大半在于语文的运用,对语文不肯仔细推敲斟酌,抱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就只能得到一个粗枝大叶,绝不能了解文学作品的精妙。
  虽然这是在谈论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翻译,但其道理显然是通于古代诗词的。朱先生着重从翻译的细致功夫说明它对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同时还从文学的特性阐明了翻译为何能够成为学习文学的有效方法。可见翻译对于学习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古诗今译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篇的。词句的训释与翻译是首要的,必需的,这也是全文翻译的基础,同时它还有赖于整篇整节翻译的串联与整合。篇章层面的翻译通过贯穿前后内容,疏通局部理解的矛盾和疑窦,从而在对原作的理解中能够给人以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启迪。特别是全篇翻译,它还能促使师生考虑在单纯的字句理解中容易忽视的文本连贯性和整体性,纠正“意会”和初步理解中一些想当然的错误。
  
  二、古诗今译是实现艺术体悟、审美鉴赏的有效途径
  
  文学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难在何处?朱光潜先生认为:“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是完整的有机体,情感思想和语文风格必融为一体,声音与意义也必欣合无间。所以对原文的忠实,不仅是对浮面的字义忠实,对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必须同时忠实……因为这个缘故,翻译比自著较难;也因为这个缘故,只有文学家才能翻译文学作品。”可见,忠实传达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风格、声音节奏等”审美内容和艺术形式,是翻译诗词和文学作品的主要困难。既然翻译将这些困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那么披文入情,沉潜原作,反复体味这些内涵,直至成竹在胸,得之心而应之手地将其传达出来,就是译者的必然选择。陶尔夫先生这样记载他在宋词今译中的体验:
  当我们今译一首词的时候,如果你不曾有审美体验,你不曾有心灵的震颤,你不曾进人词的意境,与词人同喜怒共哀乐。你又怎么能用新的诗体形式把它很好翻译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