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言教与身教

作者:王海明




  摘要:言教是提高受教育者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方法,因而可以使受教育者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却不足以使受教育者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身教是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付诸实行的方法,因而可以使受教育者将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认识付诸行动,从而实际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这样一来,只有就道德的实行来说,言教不如身教,身教贵于言教;而就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来说,身教则不如言教,言教贵于身教。
  关键词:优良道德;道德契约;道德智慧;道德意志
  
  上篇 言教
  
  教育者究竟应该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首先应该进行言教:受教育者之所以背离美德而陷入恶德,首要原因便在于他缺乏道德智慧,便在于他对道德的愚蠢无知。因为,如所周知,一个人陷入恶德的原因,说到底,可以概括为“占小便宜吃大亏”:为了占有当前的、近的、确实的小利小善,而不顾尔后的、远的、不确实的大恶大害,为了眼前小利而不顾日后长远大害。反之,一个人追求美德的原因,说到底,则可以归结为“吃小亏占大便宜”:为了占有尔后的、远的、不确实的大利大善,而宁愿承受当前的、近的、确实的小恶小害,为了日后长远大利而忍受眼前小害。因此,受教育者追求美德还是陷入恶德,说到底,乃是他有无道德智慧的结果和标志;陷入恶德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得不偿失,显然是一种道德的愚蠢和不智,是愚蠢和不智的结果;反之,追求美德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得大于失,无疑是一种道德智慧,是智慧的结果。所以,孟子日:“夫仁,天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因此,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道德认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道德认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当然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传授的。所以,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这就是所谓的言教:言教就是教育者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认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以提高其个人道德认识的道德教育方法。因此,一方面,言教的形式必定多种多样,如官方宣传、社会舆论、传媒说教、著书立说、学术报告、讲授教诲、对话讨论和文艺熏陶等等,不胜枚举。
  另一方面,言教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一切道德认识、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尽在其中。但究其要者,无疑是使受教育者懂得为什么应该做和究竟怎样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更确切些说,是使受教育者懂得为什么应该做和究竟怎样做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有美德的人,最终树立做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之道德信念。因为优良的、正确的和科学的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内化优良道德的君子、仁人和圣人,而决不是培养内化恶劣道德的君子、仁人和圣人。这样一来,优良的、正确的和科学的言教之最主要内容,说到底,便是使受教育者懂得为什么应该做和究竟怎样做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有美德的人。于是,话说回来,优良的、正确的和科学的言教之主要形式,说到底,便是著书立说与官方宣传:二者无疑是确证和传授优良道德的主要途径。
  言教是确证和传授道德知识、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主要方法,是确证和传授优良道德的主要途径,因而也就是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因为不言而喻,一方面,个人道德认识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另一方面,确证和传授优良道德是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尊奉优良道德的道德教育就是正确的科学的道德教育,而尊奉恶劣道德的道德教育就是不正确不科学的道德教育。合而言之,言教岂不就因其是确证和传授道德认识以及优良道德的主要途径而是道德教育的首要方法?
  然而,几乎无人不说:言教不如身教。岂不有轻视言教之意?他们竟然忘记,言教乃是最高级的教育形式!难道不是唯有人类才拥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因而才拥有言教?而身教岂不是人类与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教育方法?言教不如身教,只是就某一方面——如道德践履、实行道德或确定和执行道德行为动机——来说才能成立;而就另一方面——如道德认识、道德智慧以及确证和传授优良道德——来说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岂不主要是通过语言——而不是通过行动——传授的?道德之优劣岂不更是通过语言——而不是通过行动——确证和传授的?行动或身教怎么能准确而充分传授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怎么能分辨道德之优劣?怎么能确证和传授优良道德?
  显然,主要讲来,唯有言教才能使受教育者逐渐拥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智慧,逐渐懂得美德的利益和恶德的不利,从而才能远离恶德而追求美德:唯有言教才能使受教育者分辨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从而懂得为什么应该做和究竟怎样做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有美德的人,最终树立做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之道德信念。诚然,这些并不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品德的决定性因素是个人道德感情而不是个人道德认识或道德智慧。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他决不会有相应的个人道德感情: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是个人道德感情的必要条件。因为个人道德感情固然最终源于和形成于个人道德实践,却直接源于和形成于个人道德认识、道德智慧。
  就拿一个人的渴望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感情来说。他的这种道德感情固然源于、形成于社会和他人因他品德好坏而不断给予他的赏罚:他若做好人、好事、品德好,便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赏誉,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他所能得到的一切;他若做坏人、坏事、品德坏,便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惩罚,便会丧失他能够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的一切。逐渐地,这种道德实践活动便会使他正确认识到:美德乃是他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一切利益中最根本的利益。于是,他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感情便会日益强烈。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正确的道德认识,却误以为幸福取决于才、力、命而与美德无关,误以为自己做坏事受惩罚是因为自己手段不高运气不好,从而想方设法巧妙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那么,即使他原本具有做一个有美德的好人的道德感情,也会日益减少而趋于泯灭。所以,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社会和他人因自己品德好坏而给予自己的赏罚,才能够涌现做一个有美德的好人的道德感情:这种道德感情直接源于、形成于诸如“美德乃天爵安宅、安身立命之本”的正确道德认识,最终则源于、形成于他所承受的社会和他人因他品德好坏而给予他的赏罚实践。
  可见,个人道德认识不仅是品德的指导因素、首要成分,而且是品德的决定性因素——个人道德感情——形成的必要条件。所以,当代主知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家柯尔伯格如是自问自答道:“是什么促进了道德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向前发展?为什么有人达到了原则的阶段,而其他人就不能达到呢?我们的回答——即认知发展的回答——是以皮亚杰的研究为基础的,尽管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与他不同。道德判断主要是理性运算的功能。诸如移情作用和内疚感等情感方面的因素必然会进入其中,但是,对道德情境的理解在认知上是由判断者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