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以紧张和谐的姿态做好本科教学评估

作者:庞思勤




  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即将告一段落,全国范围的本科教学评估总结与研讨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展开,人们对下一轮的评估如何开展正进行深入思考并充满期待。笔者近几年作为评估专家参加了几所学校的评估,积累了不少对评估工作的切身感受:2007年11月13~18日,笔者所在学校北京理工大学也接受了教育部评估专家进校现场考察,作为教务处长,更是深陷其中,感触颇深。近年来,社会上对评估的议论颇多,似乎正反皆有理,甚至让人觉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是,笔者深信“鞋子好不好,脚趾最清楚”的道理,评估如何扬长避短,更好、更深入地搞下去,还是应当多听听当事人的意见。作为当事人之一,笔者不揣浅陋,谈一下个人体会,与同道者交流,并就教于方家。
  
  一、如何看待评估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评估也是如此。如何看待评估,决定了参与评估的工作态度,进而也就决定了评估的工作效果。关于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认识,可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趋势、手段、压力、机遇”。
  教学评估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原因至少有两点:一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本身需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质量的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因而需要一种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估办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学生学习质量(生源质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学校管理质量(办学定位、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办学条件等)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经过系统考察与评估很难给出相对正确的评价与指导意见。二来通过教学评估督促和指导学校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高等教育方式的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管理为主变为中介评估与专家指导为主,这也是一种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学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评估方法主要是检验三个“符合度”:第一是检验学校的发展目标与两个需要(社会需要,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的符合程度;第二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人、财、物)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符合程度;第三是学校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其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进一步重视教学工作、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更加理性地办学而不是盲目跟风,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教学评估对学校而言构成一种压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备受争议的地方。压力有来自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类大学之间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外在的压力,同时也有来自学校内部教师、学生、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内在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把压力变为建设的动力,变为改革的活力,变为管理的约束力,可以促进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压力应用不好也可能出现负作用,甚至出现通过造假来应付评估、缓解压力的情况。但这不是压力的错,就像学校要对学生考试,考试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如果有学生不好好学习而只想通过作弊取得考试成绩,那不是考试的错,不能因为有学生作弊就抱怨考试。
  教学评估对学校而言也是一种机遇。评估方针强调“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的过程也是建设的过程,大多数被评院校(包括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感受,评估工作大大加快了教学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有些平常难以解决的老大难甚至是历史遗留问题(例如对一些私搭乱建房屋的拆迁),都利用迎评促建的机会解决了。评估的结果对学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评估可以使学校整体工作和社会知名度再上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一批校外教育专家来到学校集中精力为本校工作一段时间(就像一个病人请来了多所医院的高级专家来为病人的健康会诊),是十分难得的机遇,评估专家的评价与建议意见对学校的近期协调和长远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如何组织评估
  
  如果说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学评估就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主导”。所谓“以学校为主体”,是指一切评估活动应当以促进学校发展为前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每个学校有自己不同的办学历史,不同的办学目标定位,不同的师资、生源、地域、行业背景与条件,决定了他的发展途径必然有所不同,评估应能促进学校有特色地、健康地发展。在评估准备的过程中,有些学校只顾学习别人而忘记了自己,那就本末倒置了。所谓“以专家为主导”,不单纯地是指参与评估的专家个人(虽然个体专家的意见有时很中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以专家群体的意见为指导、以评估指标体系为蓝本,规范和主导学校的办学行为。评估指标体系像教学大纲,评估专家像教师,被评学校像学生,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纲不能框死了教师和学生,师生也不能无规则地教学,否则都不利于学校和人才的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方针,在“以学校为主体,以专家为主导”的原则下,笔者根据评与被评的工作经验认为,学校应当在迎评促建过程中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要全面、准确地把握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中有定量的硬指标,如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建设数据(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生均图书数量等)、教学经费投入、体育达标率、就业率等;也有定性的软指标,如学校定位、办学思路、教风学风、思想道德修养等;还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如主教教师(合格率定量,水平定性)、专业(结构布局定量,培养方案定性)、课程(获奖项目、多媒体授课比例和双语教学比例等定量,教学效果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定量,体系与效果等定性)、管理队伍(结构定量、素质定性)等。学校往往重视定量的指标,而容易忽视定性的指标,但从评估对学校的指导意义而言,软指标不软,硬指标不硬,因为硬指标对不同的学校只有相对合理性,而软指标更能体现学校特质。
  第二,要注意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办学传统与特色方面的总结、提炼与升华。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家可能更多地忙于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等具体事务,而很少能有机会集中全校之力、全面彻底地审视自己的办学行为,思考问题也大多是中微观层面多于宏观层面,但恰恰是宏观层面的思考决定了顶层设计的优劣。人要做有头脑的人,学校也要做“有头脑”的学校,教学评估是一次极好的引发学校进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学校常有的教学工作会、人才工作会、科技工作会、教代会、党代会等,都有宏观思考的可能,但相对于教学评估这样的全面审视,他们往往都局限或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工作,都代替不了教学评估的顶层设计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