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作者:樊 千




  摘要:当前,会计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就势在必行。本文笔者针对我国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实作
  
  自1999年扩招以来,全国600多所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会计及其相关专业。伴随着会计学专业的蓬勃发展,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完成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来看,人才培养中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看,他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不满。
  问题出在哪里呢?应该说,致使牛业生实际工作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对口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也有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投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但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践体系探索”却是最为直接的原因。现代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知识是在“干前学”和“干中学”两个环节获得的,实践教学既是课程的延伸,也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体会创新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在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中,无论是对其体制还是体系研究都缺少理性重视和深入的思考。当前,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创新能力的会计人才,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势在必行。
  
  一、当前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会计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1 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从现有资料来看,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理解为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已是共识。但是,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试验与实习、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2 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3 实践教学中资源配置不科学
  实践教学中的资源既包括人的因素(如师资情况等),也包括物的因素(如实践场所、业务状况等)。在实践教学思维中,我们往往局限在“高校”层面,而未扩展到整个会计从业环境,都是我们实践教学的资源。然而,也只有将实践教学放在更大的从业背景下,培养的学生才可能更贴近社会所需、满足社会所求。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应将现有高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尽可能的充分组合,使资源配置更趋科学、合理。
  
  4 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我们相信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二、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见,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捋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我们用实验、实训、实作三大模块作主干,以专题写作和毕业设计为输出形式来构建新的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如图。
  
  
  1 实验模块
  该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试验。在实验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
  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验课。在实验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 实训模块
  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此时,学生已将升入大四,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针对具体业务处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
  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