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努力做一位既受尊敬又受欢迎的教师

作者:贾良定




  摘要:在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作者努力做一位既“受尊敬”又“受欢迎”的教师。通过对十多年从教实践的思考,作者认识到, “受尊敬”是讲做人,在做好人的基础上,做一位“受欢迎”的教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自己成为一位“受尊敬”的教师,履行“因材施教”,使自己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教师。这本身是把“传道、解惑”与帮助学生“立业”统一起来,前者是推己及人的思考和行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受尊敬”的教师;后者是由人及己的思考和行动,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教师。
  关键词:受尊敬的教师;受欢迎的教师;教学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受尊敬的教师
  1996年夏天,我留校任教,非常荣幸地成为南京大学的一名教师。十年来,我恪守着孔子所说的一条原则进行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中记录到,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按此行动,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严格地把这条“恕”的原则贯彻在我的教学活动之中。
  比如,我担任南京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的“管理学”教学任务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掌握一、本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阅读十本容易读的管理学经典,背诵《孙子兵法》13章中的7章。在自己备课阅读过程中,我认为《第五项修炼》、《企业不败》、《竞争大未来》、《从优秀到卓越》等是值得阅览的经典。背诵《孙子兵法》已经成了我的“管理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内容。我要求精确背诵,每篇不能多于5个字的错误。
  再如,我在担任南京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读、议、写”方法。读39篇经典论文,学生在课堂对所读论文进行详细讲解,然后我进行评议,学生进行讨论;学期末每位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读”和“议”占总评成绩30%; “写”占50%;期末考试占20%。期末采取面试方式进行考核。
  用心和辛勤的劳动并不一定换来学生的欢迎。一天,一位学生对我说,“贾老师,您是学生最受尊敬的老师,又是不受欢迎的老师。”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思索:为什么按照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来教学,却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我也试图从学生那里找到答案,结果没有给我信服的解释。许多学生给我说:任务太重,一门课占用了几乎所有的时间。其他老师不是这样,看不出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等等。他们建议我改变教学方法,也没有从根本上说服我。
  一天,我把这个困惑——“最受尊敬但不受欢迎”告诉了我所敬重的周三多老师。他告诉我: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做人的原则,遵照之,可以做一位受尊敬的人;但要做受欢迎的教师这条原则还不够,需要孔子的“因材施教”。
  
  二、因材施教:做受欢迎的教师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自己所追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话,那么,“因材施教”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把应该传授的知识和理想的知识用学生能够接受和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授。何谓“材”呢?按照我的理解,“材”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另一个是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学生和学校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关系,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他/她就接受了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这个目标和定位明确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按此决定了学校的教学基本内容和体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并非仅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的,所以说学校和学生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厂家和顾客的关系。教师的一个任务是,完成学校在目标和定位中的承诺,依此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计划。不然的话,学校有理由认为该位教师不称职。当然,如果学生认为该校的目标和定位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特点,他,她可以进行重新选择。“材”的第一个要素影响着教师的选择,如果学校的目标和定位与教师的“所欲”不相符,教师要么改变自身,要么重新选择别的学校。所以,教师的“所欲”与学校的目标和定位相符,然后,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深刻研究和领悟学校的目标和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培养符合并引领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高端人才,具有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我的“所欲”完全与学校的目标和定位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强调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系统知识,而且强调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能力。阅读经典,一起讨论,就是重点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要求他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并提出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得出什么新的观点,只是重复别人的东西,我会借用孙子的一段话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战者;战胜而天下日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形》)我理解的所谓高端人才,就是孙子所言的“善之善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激励和要求学生做“善之善者”。
  虽然学生选择了南京大学,但并意味着他,她对选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的另一一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可能是不清晰的需求和认识显在化和清晰化。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感也。”传道,要求教师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受业,要求教师塑造和创造学生,帮助学生立业:解惑,要求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并与学生一道解决疑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决定了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过程中的方法,而非“道、业、惑”的内容。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教师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把“传道”、“解惑”与“受业”统一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如果“传道”、“解惑”是“知之”过程的话,那么“受业”就是“好之”和“乐之”过程。如果能把“传道”、“解惑”与学生自己的“立业”统一起来,那么,学习就成了学生自觉追求。教师自然就能成为受欢迎的教师。
  如何做到“传道”、“解惑”与学生的“立业”统一起来,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主要在思索这个问题。无论在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是与学生共同理解南京大学的目标与定位,帮助他们能够立意高。我对每位学生都反复强调,来南京大学读书,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是理解南京大学的精神,并用具体人和事说明南京大学的精神。
  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和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比如,在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阅读教材、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每位学生必须做到的;对10本经典管理学著作的阅读,是按自愿原则。学生分成10组,每组学生精读一本著作,并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听。讲解的基本要求是:讲解者团队认真准备、相互讨论,让听者懂。在研究生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课程安排要就考虑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采取区别要求,战略管理方向的学生必须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