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公选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作者:熊治平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交流了在公选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供其他院校同类课程教学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体会
  
  “中国江河防洪”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我国的河流概况与江河防洪形势,洪水与洪灾的基本概念,江河防洪措施、防汛抢险技术,以及防洪治水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有关方针政策等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有关水利常识和防洪减灾知识,树立水患意识,增强防洪观念,并自觉服务于我国的防洪减灾事业,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有本专业知识,又有防洪减灾理念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自2001年首开此课以来,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好评,选课学生生源涉及全校各个学院众多专业。现就几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交流如下。
  
  一、充分考虑学生生源特点,编写通俗实用的教材
  
  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依据,编写教材是开课的基本前提。“中国江河防洪”本属高等学校水利类学科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专业(简称治河专业)的专业课程范畴。该课程涉及多门数理课程和水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知识。而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此门课程,选课学生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非水利类专业甚至非工科类专业。这就要求,必须有针对性地编写出一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的选修课教材。
  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用两年多时间,在广泛调研和查阅、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江河防洪概论》一书,并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注重科普性、实用性、时新性和可读性,着力于江河洪水洪灾特性与防洪减灾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性介绍,避免了专业理论的刻意阐述、数学公式的推演和严格意义的工程设计技术内容。在介绍传统的、常规的防洪治水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的同时,注意凸显近些年来在这方面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使此教材既继承传统,保留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技术与经验,又与时俱进,注意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该书出版后,受到水利部、清华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多位专家、教授的好评,并推荐在多次防洪部门技术培训班使用。
  该书的编写出版,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一桶水”,去盛满学生的“一杯水”。而通过广泛阅读文献,亲自编写教材,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到“动感地带”
  
  运用多媒体教学,规范汉字跃然屏上,彩色图片赏心悦目,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坐在课堂,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一些“见树不见林”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课件文本应简单明了,不可平铺书本:插图合适,文图呼应:字体字号得当,清晰度好;色彩讲究,反差好,不过于花花绿绿。课件内容源于教材,要服从教材,但要有别于教材。课件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炼、加工和再创作。
  多媒体课件可蕴涵丰富的教学信息量。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大量背景资料,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在“中国江河防洪”课堂教学中,我在课件内插图片2000多幅和几十处视频小段。内插图片,与文本内容相呼应,加设各种自定义动画,动感十足,形象真实,大大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内插视频,更是场景再现。例如,在讲到堤防汛期险情时,对于“漫溢”、“管涌”、“散浸”、“脱坡”、“跌窝”……等这些陌生难懂的专业名词,视频窗口一打口,学生们立刻就明白了。在此基础上,再讲各类险情的成因与抢护方法,收到了现场教学之效。
  为配合教学需要,还将若干VCD声像资料,如《三峡工程》、《都江堰》、《钱江潮》、《黄河》、《巡堤查险》、《堤坝抢险》、《长江98洪水》、《河南75.8大水》等资料作为辅助教学内容,安排在每次课前播放,以供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此外,还特意将反映1998长江抗洪背景题材的大型影片《惊涛骇浪》安排在教室放映,让学生一睹惊心动魄的抗洪场景。学生观后,深受教育。
  通过上述多媒体课堂教学,犹如把学生带到“动感地带”。学生坐在教室,足不出校,即可与河流工程和抗洪现场零距离接触,从而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取江河防洪与防汛抢险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相关信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课件注意随时更新。每遇重要信息和资料,立刻下载并做入课件,每次课上,尽可能地将最新的相关新闻和资料带进课堂。
  例如,2006年7月,当时我正在开暑期公选课。在得悉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京广线中断,湖南省东南部遭受重大灾情,200多万抗洪军民奋战千里湘江等新闻后,立即将这一消息带进当日课堂。同学们听后,深深感受到,洪水离我们并不遥远,真可谓“猛兽”,危害太大了。
  
  三、打好第一仗,讲好开场白
  
  讲课犹如打仗。要想完美地讲授好一门课,第一堂课开场白很重要。大学生选修一门课,各自目的不一。有的慕名而来,想学点东西;有的是想找点新鲜,了解一下另类专业:也不乏有人纯奔学分而来。
  学生在走进课堂之时,往往心揣各种问号:这门课到底讲些啥?好学吗?么样考试?学后有用吗?如此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需在第一堂课中解决。
  在开场白中,我首先调查学生的选课目的:想学点知识?还是为了2个学分?或两者兼有?请举手,实话实说!再问学生:选修此课是他人推荐而选?还是随意而选?请举手,实话实说!通过这样的调查,基本了解了学生的选课动机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心理期待。
  接下来,言归正题。我问:大家知道中国有哪四大水问题吗?告知学生:中国有水多、水少、水脏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水多,即洪水灾害;水少,干旱缺水:水脏,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即植被破坏带来的问题。指出本门课程所关注的是,水多问题即江河防洪减灾问题。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到本门课程的目标之中。
  再进一步地讲到;我国江河众多,洪水灾害频繁,江河洪水与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江河防洪减灾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以及防洪减灾与我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同时指出,防洪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防汛抗洪是每个公民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法定义务。开设此课的意义和目的由此引出。
  我在回答学生们最关心的“学后有用吗?”这个问题时指出,无论什么专业学生,学后都有用。例如新闻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当记者,哪里发生了洪水灾害,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专业的语言报导于世:再如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水利部门运用法律的武器防洪治水和调解水事纠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