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探讨

作者:张晓光 俞重远 芦鹏飞




  摘 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几年来进行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与体会。从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的意义、面临的困难、教材选择、课程体系设计、英语运用,以及与科研结合等几方面,探讨了在高校开展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可行的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打学物理双语课程;双语教学;课程设计
  
  北京邮电大学从2005年面向国际学院04级开始开设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迄今3年,对2004级——2006级学生的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2007年3月,我们申请获得北京邮电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物理双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面向2006届学生开设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试点A班,研究在各个专业中基础课程取语教学的模式。
  本文介绍我们在理工科大学生的主要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中的研究思路、具体做法和改革实践,就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提出一些抛砖引玉的看法和建议。
  
  一、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意义和面临的困难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有一套完整的研究认识规律,和使用的语言无关,语言只是研究物理和描述自然的工具,不能替代科学的思维。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成果大多是用英语发表的。不论是科学技术专业杂志,还是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大都将英语作为交流语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主要是用英语思考”。从一个狭义的层面看,我国理工科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中,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获取课题背景的重要工具。然而国内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脱钩的现状,造成我们多数硕士生和少量博士生还不能熟练运用英语开展科学研究。比如论文开题阶段,学生宁愿去看国内杂志上有关课题“再加工”的综述文章,也不愿去查阅国外杂志上有关本课题的最原始的和最新近的相关文章,他们实际掌握的是第二手而不是第一手研究背景资料。另外学生们运用英语表述困难,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在国际知名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发表,以至使研究水平的展现大打折扣。
  因此,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接触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非常必要。现代科学技术大多是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或者相关分支学科,因此大学物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尤为重要。但是课程内容本身的难度以及授课对象是一、二年级学生的现实,使大学物理的双语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课程教材的选择
  
  实施双语教学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教材。我们选择《大学物理》双语教材的体会是:
  1.主教材要选择原版或是原版影印的英美教材,原版改编但基本内容不变的教材也可以。因为我们双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到如何用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述物理概念与物理定律,而国内编写的大学物理英语教材或多或少都存在英语表述中文化的问题。比如有的教材将“动量定理”直接翻译成“Momentum Theorem”,正确的表述应为“Impulse-Momentum Theorem”。
  2.教材难度问题。教材的难度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中学物理基础,教材太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教材太难,学生接受不了。我们将目前的英美教材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难度较大、知识面广的教材,如The FeynmanLectures on Physics(《费曼物理学讲义》)、Berkley PhysicsCourse(《伯克利物理学教程》)等,适合教师备课使用。第二类是中等难度的教材,如Sears and Zemansky'sUniversity Physics(《希尔斯大学物理》)、Halliday的Physics(哈里德的《物理学》)第5版、D.C.Giancoli的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第3版。第三类是相对简单的教材,如Serway的Principles ofPhysics、Hecht的Physics。
  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学生高考分数较高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中等难度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D.C.Giancoli著Physic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Modern Physics改编版。教材中的习题大都与中文大学物理教材难度一致,题目内容也很类似,部分难题适合参加物理竞赛的学生练习。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
  
  第二个挑战是“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众所周知,我国大学物理课程体系主要继承了前苏联的教学体系,与英美文学物理的教学体系有较大差异。比如,英美教材在运动学部分大讲特讲自由落体、平抛和斜抛运动,而前苏联体系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十分熟悉这些内容,只以例题形式出现。再比如:英美教材电介质、磁介质内容很少,只介绍电场强度矢量E与磁感应强度矢量B,不介绍与电极化相关的电位移矢量D以及与磁化相关的磁场强度矢量H,而前苏联体系中电极化与磁化是重点讲授内容。另外,在前苏联体系中,恒定电流部分主要讲解电流密度,电阻、欧姆定理的微分形式、电源电动势等,而英美教材将电流密度、电阻概念放在“电流与电阻”(Current and Resistance)一章中,其中欧姆定律一般只涉及积分形式;而电源电动势概念放在另一章“直流电路”(DC Ciranits)中。尤其对于电动势的教学两种体系有较大差别,前苏联体系对于电源电动势的定义是“非静电力将单位正电荷在电源内部从负极板移动到正极板所做的功”,而英美体系将电源电动势定义成“电路中的电源两极能够提供的最大可能电压”(The emf of a battery is the maximum possible voltagethat the battery can provide between its terminals),这对应于国内高中物理课本对于电动势的理解。
  虽然英美体系具有启发性、灵活性等特点,但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前苏联教学体系有很多优点,比如它的严谨性、科学性等,50多年来我们在这一体系下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的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另外,我国高中目前所秉承的仍然主要是前苏联的教学体系。鉴于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两个体系的优点在教学中进行取舍。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熟悉自由落体、平抛和斜抛运动,我们采用了前苏联体系。对于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试点A班,由于这些学生基础好、学习能力强,我们采用了前苏联体系,扩充了电介质和磁介质的内容。根据国际学院教学自成体系、学时少的特点,电介质与磁介质部分的教学采用了英美体系。结合两种体系,我们设计了“Current Behaviors in Metallic Conductors”一章,将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和电动势等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