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努力建设优秀教材

作者:蒋宗礼




  摘 要:教材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材建设要坚持高标准,鼓励优秀作者编著优秀教材;要按照专业规范规定,构成体系,并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不同的教材。教材要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成为研究型教学的助推剂:要体现服务的职能,开展多方位建设;要站到读者的角度去写,特别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有限性和理解力的有限性,以及准确性、可读性的高要求,奉献自己深厚的积累,倾心写出优秀教材。
  关键词: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材定位;面向读者
  
  教材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教材高质量出版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特色要求导致了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材出版势头异常迅猛,各种各样的教材大批涌现,让人目不暇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规模的超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类的教材,无论从品种还是从数量上来说,都非常大,包括其他影响教材建设的因素在内,在计算机类专业教材的出版是非常典型的。本文结合有关情况,讨论相应问题。
  
  一、坚持高标准,出版高质量教材
  
  教材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确定了其建设的高质量要求。近年来,教育部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文件都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提出了明确要求。教高(2005)1号(2005年1月7日)文件指出,“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一‘要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
  优秀作者是优秀教材的基础,要以对教育负责的精神去鼓励、发现、动员、选拔优秀作者,并且有意识地培育优秀作者。一般来讲,教材和一般的“书”不一样,其目的首先是为某门课程的教学服务,所以,教材作者应该至少有相应课程5年以上的教学经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课程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特的见解,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和叙述相关内容,基本上能够做到恰当的例题、习题随手拈来。当然,对一般的作者来说,要想出一本真正的精品,恐怕需要在相应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上进行10年以上的“修炼”。
  一门课程的教材,除基本知识的讲授外,还有更重要的内容需要强调,没有深入的体会,这些更重要的内容是写不出来的,也很难从其他地方抄来,而简单地凑出来的内容是难以满足要求的。要做到理论准确到位,既有然,更有所以然;实践要求到位、指导也要到位。这无疑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构建良好的环境,严格把关,促进高质量教材的诞生和成长。要形成一种风气,消除“职称教材”,反对“区域教材”,抵制教学经验不足、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写成”的“教材”。要加强学风建设,作者和出版社都要自觉、自律,杜绝将别人的教材略作修改、删难就简构成的教材,杜绝无序的竞争,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推行分类指导,出版适切的教材
  
  鼓励各高校将学科的基本要求有机地与所在地区的人才需求、本校的特点结合起来,办出特色。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据估计,目前办学点不会少于800个,全日制在校生约有50万之众,他们的教育目标和所需要的教育显然是不同的,使用的教材应该是各种各样的。
  面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面宽、办学规模大的现状,《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提出规格分类的基本指导思想,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成3个类型、4个方向。粗略地讲,科学型强调抽象和理论形态的内容,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计算”;工程型强调抽象和设计形态的内容,其根本问题应该是“如何低成本、高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应用型的人才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内容,强调设计形态,在进一步开发基本计算机系统应用的层面上体现学科技术为主的特征,其根本问题是“如何方便、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计算”。
  由此可见,即便是同一个专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同,他们所使用教材就应该不同。所以,教材建设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当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就业供给导向型”转向“劳动就业需求导向型”的时候,教材建设在关注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对自己将培养的人才的要求,要注意通过突出相应形态的内容,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作者应该比读者对此有更多的研究,这样才能够通过教材给教学提供积极的引导,最大可能地支持办学的科学定位和特色。
  实际上,对出版社来说,在制订教材建设计划时也要找准定位,既要努力地发现作者、发现选题,又要对作者和选题进行引导和筛选,通过有序竞争,打造自己的品牌,避免追求单一的数量目标,通过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研究,促进教材体系的建设
  
  近些年来,进行课程体系的研究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按照不同的类型和规格,形成不同体系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200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国内两大计算机教育学会联合开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全面研究,推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在此基础上组织教材建设,后来又推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作为其他方向和研究生教材建设的参考,取得了成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后来,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又推出《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这给教材建设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作为补充,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本专业公共核心课程的研究,希望从专业的层面上确定基本的教育要求,对课程名称进行的一般化处理,为各种方向、各种规格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所需的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基础。在未来5年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将把教材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以专业规范为基础,联合出版社,组织和推广不同方向的优秀教材,推进分类指导工作。
  国家级和省市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的建设也在越来越多地关注分类指导,这为高水平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大批优秀的资源。进一步挖掘国家级和省市级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材的潜力,推出/推广不同适应面的优秀教材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另外,要注意对引进教材的消化、利用,进一步促进高水平教材的建设。从2002年起,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教材,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另选出来的优秀教材,它们不仅带来了国际上的一些新的教材建设理念,而且还展现了相应课程教育的丰富内容,同时也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教材基础。但是不能不注意到,它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需要适应中国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其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