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

作者:季桂起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劣势和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个性和特色
  
  导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地方高校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
  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把深化改革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是为了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不仅需要一批高精尖的科技文化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教育部在200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二,这是为了落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这种定位、特色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务。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切实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要能够得到社会人才市场和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要能够体现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要能够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实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这主要取决于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是否对路,是否能够真正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其三,深化教学改革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限于自己的办学实际,不可能全面展开这项工作,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己的重点和特色。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纲性的东西,只有确立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适合自己办学实际又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有明晰的目标、思路、计划和措施,学校的育人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也才能为学校闯出一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多数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办学历史较短,教育资源短缺,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又加上刚刚跨上本科层次,如何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已成为所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决策者首先面对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学校定位及学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之间的关系,确立符合学校定位及学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来说大多是教学型高校,主要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技能,在这一前提下适当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创新性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的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双基”能力强的优势,尽快成长为这些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切忌超出自身定位的盲目攀高。现在有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片面追求向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靠拢,单纯以基础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不切实际地扩大通识教育的范围,淡化了对学生的“双基”培养和应有的专业技能训练,弱化了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这是十分不利于学校正常发展的。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学校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之间的关系,确立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历史传承、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具有各自不同的办学特色,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学校,也会有基于自身办学历史与条件的办学特色,这些特色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可能按同一种培养目标、规格,用相同的培养模式来培养完全相同的人才。前一个时期,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立上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僵化,影响了学校对人才的实际培养。有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还是在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同其他学校的学生分不出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就业、创业方面,还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方面,都不可能体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就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而言,不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也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面向基层的原则。
  第三,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我们现在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立的,其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地区,大多不是直辖市、省会等中心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教育资源、人员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在外来人才引进上面临许多困难,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就自然地落到了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肩上。因此,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培养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是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但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不能带有盲目性。大多数情况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师范类、工科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它们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等方面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升本的过程中又借鉴、套用了一些传统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教育的历史比较短,还来不及形成自己明显的个性和特色。这就需要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摆脱原有的办学模式,真正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确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只有认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好自己人才培养的目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