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大学语文作品讲析课的几个重要环节

作者:杨树增




  摘 要:作品讲析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有的作品可在文学史常识或文体综述中泛讲,有的则需要专门精讲。精讲要开掘具体作品这个“点”的认识与审美价值,泛讲则侧重于搞清此作品与文学史、文体这个“面”的关系。精讲可分阅读翻译、分析鉴赏等几个环节,切实抓好每一个环节,使能提高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作品选择;阅读翻译;分析鉴赏
  
  大学语文课该讲哪些文学作品?一般依据发给学生的教材而定,我们使用的是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这是获教育部颁奖的教材,所选作品都是文学精品中的精品,教学实践证明,它是一本适于现在大学生语文教学的好教材,能确保达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但由于各学校、各专业课时安排不同,由于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存在着差异,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进度作适当、灵活的调整,从而不得不对《大学语文》中的作品进行有选择的讲解,甚至根据需要还增加个别名篇讲析来进行教学补充。选择或增加哪些作品,这需要科学地论证与确定。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把作品分成精读与泛读两部分,教师相应地在讲析作品时,也要分精讲与泛讲,精讲是“点”,泛讲是“面”,点面结合,精粗结合。泛讲的作品可放在文学史常识或文体综述部分讲解,精讲则包括作品细读、理解、分析、鉴赏等内容。
  精讲的作品如何选择?这是讲析作品课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掌握如下几条标准:一是所选用的作品,最能代表这个作家甚至这个作家所属的文学流派的风格,或最能显示本文体的特色,或最能反映当时文学思潮的特点,或最能说明文学发展的某种现象和规律。二是选用最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与审美认识方面得到最大收获的作品。三是选用长短、难易与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四是选用对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学习、工作影响较大的作品。五是增加的名篇虽不在《大学语文》中,但是是学生容易找到的,如一般诗文选注本或作品选教材等。这些书籍是由专家选注的,选篇一般符合上述一、二标准,注释一般准确、通俗、易懂,便于教师在讲析前学生预习,教师在讲析此作品时作为文本依据。
  以上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因为它直接与我们讲授的文学史常识或文体综述相联系。讲析作品并不是孤立地就作品而作品,要把这个“点”和“面”联系起来,和文学史及这个时代的文体联系起来。例如我讲授宋代散文时,除了重点介绍宋代古文运动、宋代散文六大家外,还要讲析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和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这都是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此外,讲析的作品还增加了曾巩的《墨池记》。为什么要选择《墨池记》?因为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方面。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宋代的诗词作品所占比例很大,宋代散文偏少,有选择地讲析诗词,增加个别散文作品讲析,是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还是比较合适的。曾巩深受欧阳修的影响,他的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他把欧阳修“事信、载大”的观点,发挥为“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南齐书目录序》),进一步阐发了欧阳修“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其散文风格也近于欧阳修,温醇典重,雍容平易,舒缓不迫。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明洁,论理透彻,行文讲求法度和布局,时人以为曾巩文章独得欧阳修的真传,故有“欧曾”并称之誉。《宋史》曾巩本传称其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由于曾巩散文有一定法度可循,易于学习,加上其思想源于六经,而近于正统的思孟学派,对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的散文创作影响很大,是宋六家中不可忽视的一家。在过去宋六家散文阅读与研究中,曾长期忽视对曾巩散文的学习与研究,选择精讲曾巩的《墨池记》,也是当前唐宋散文研究深入的一个方面。另外,通过《墨池记》的学习,不仅可以正确认识曾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贡献,而且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加深对“勤奋方能成才”这一真理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勤奋读书、成才为国的自觉性。下面就以《墨池记》为例,谈谈选择讲析的作品后,进行讲析课教学的其余几个重要环节。
  选定讲析的作品之后,便进入阅读的环节。所选定的《墨池记》是短篇文学精品,一般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先由学生自己借助注释来阅读预习,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阅读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辅导。首先结合文学史知识,向学生提出如下思考的问题:
  1.与唐宋其他散文大家的作品比,这篇文章有哪些特色?
  2.这篇文章在宋代散文中应占有什么地位?
  3.这篇文章在思想上、艺术上继承了前人(包括欧阳修)那些优秀传统?
  4.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对中国后世散文发展有什么影响与贡献?
  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思考以上问题,还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曾巩的散文强调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强调道德、人格修养,行文纡徐婉曲,语言平易灵活,叙事周密,结构严整。风格近于欧阳修,与欧阳修散文风格作比较,更容易看出曾巩散文的鲜明特点。以什么样的批判继承原则,更好地从《墨池记》中吸取思想与艺术营养?你觉得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如何把握文章中几个设问句的真正含义?等等。
  为了使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更深入地理解《墨池记》一文,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结合阅读本文,可适当介绍一些与本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与资料。如简单扼要地介绍各代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次的学校及名称,介绍各级学校教官设置及其学衔官衔,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变化,了解本文中“州学”与“教授”的准确含义。同时列出阅读本文辅助的参考资料:荀子的《劝学篇》与曾巩本人的《战国策目录序》。通过温习已学过的《劝学篇》,结合《墨池记>>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古代学者重视教育、提倡勤奋学习的一贯传统。通过学习《战国策目录序》,进一步认识曾巩一贯弘扬儒学的精神。参考资料尽量是学生已学过的或熟知的,重新学习,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参考作品大部分收入选注本、作品选中,若不易找到的,教师只做推荐,不做强求阅读的规定。
  在学生自己阅读作品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与翻译。从朗读的节奏语气中,可大致判断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而翻译,则是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程度的最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教师清楚了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不熟悉文章所涉及的哪些文化方面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时有哪些不求甚解的方面,因古代汉语语法规律掌握得不好,对哪些句子的真实含义理解得不准确,有哪些容易读错的字词,等等。教师在后来的范读和翻译时,就有了针对性与着重点。在此基础上,可布置以下练习题:
  1.作者写作《墨池记》的目的是为了考证王羲之临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