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

作者:王祖源 毛骏健 吴於人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所做的具体工作,阐述了作者对“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教师的要求”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理解,介绍了作者从实际工作中得出的关于如何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正在部分高校实施,同济大学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已经有71个项目正式列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们有幸成为一个项目的指导教师,希望能为该计划的实施贡献一份力量。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启动至今,不过短短半年多的时间,我们与项目组的同学们却经历了诸多愉快的日子。我们曾为项目的启动方案开过专门的会议,为项目开展的进程做过专门的计划,为项目研究的细节进行过多次的长谈,为项目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做过详尽的安排,等等。下面谈谈我们肤浅的体会: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回顾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1992年提出“教学内容现代化”,1995年提出“素质教育”,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又提出了对大学生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中创新是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时代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者一高等院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
  人才来源于教育。教育不仅是要对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师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就课堂教学本身来讲,课堂上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才能使其潜能得到体现,得到发展。我们认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可以理解为“发展个性特长”和“因材施教”的具体举措,教师要在面向众多的教学对象中注意发现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从日常的教学中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通常所说的创新主要包括: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和人格创新。这些创新表现在: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有勇于尝试的冲动,有不断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的兴趣和欲望。面对新事物具有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即是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凭借自己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把创新意识与思维转化为有价值、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及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具有敢于怀疑、批判、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独立性的品格。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并实践的问题。从现在我校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1.创新项目的选题要贴近学生的需要
  可以说当今大学生还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他们多数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当老师给出一些创新题目时,他们没有清楚的认识,可能会感到茫然。
  以我们的“物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为例,项目组的同学最初对项目研究内容的认识理解也存在着差异,以至在项目启动初期还有同学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相反,有的同学却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中,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物理数字化学习平台应该具有的功能,从而对该项目的实施细节进行了计划,对项目组同学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分工。在此项目的启动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热情得到了展示,创新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2.知识创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却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不是空洞的,而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的能力。就知识与能力来讲,两者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创新需要理论基础,一些世界级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如我们的“物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除了必要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外,坚实的物理学科知识才是做好本项目的关键。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要真正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基础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从创新项目指导教师角度来讲,不能仅从本项目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求学生的全部精力用于本项目的研究,创新可以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要求他们学好相关的基础理论,合理安排时间,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3.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通常愿意参与创新项目的同学,多数都具有创新意识和敏捷的思维,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这就需要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使之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只有通过参与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实地研究与调查,开展实实在在的工作,才有可能提高创新能力。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里,对大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从主观意识上讲,他们参与创新项目对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们也希望通过实践,使自己的创新技能得到明显的锻炼和提高。
  然而,创新不是一种简单的“包装”,它体现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各种基础能力为保障。大学生要真正地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和学习的能力,这些要靠不断的思考与学习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