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对文学修养期待的调查

作者:孙丽华 戴友夫




  摘 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了解大学生在人格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等角度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明确传统文学修养课的教学目标,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以学生的期待为基础,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文学在人格培养中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传统文学修养;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山东大学于2002年开设了全校公共基础课“传统文学修养”,为了了解教学对象的人格状况,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明确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特进行此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06年10月。调查对象:山东大学2006级新生(自然班,涵盖男女性别、各种专业)。有效份数:1666份。调查分析的方法:设计调查问卷,讨论问卷结果,结合平时教学过程,个案访谈以及学生作业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本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大学生一般人格状况的描述,共设计了100个问句,每10个语句描述一个方面。十个方面的内容有: 自我意识;人生目标;亲情;友情;爱情;对大自然的感情;爱国情;人际关系:挫折;审美情趣。这些内容是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及文学的特殊性并参考UPI而设立的。语句全部采用负面表述(所以表示同意是不够理想的情况),语句后有五等选项:非常同意:很同意;一般化;很不同意;非常不同意。要求对每个语句的认同做出选择。问卷的第二部分是对文学修养意义的认识及对文学修养课的期待,共设计了40个语句。这些语句采用的是正面表述(所以表示同意就是比较理想的情况),五等选项同上。
  
  二、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问卷的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的人格状况。
  1.自我意识:(1)我现实中的自己和我理想中的自己相差太远了(17%)。(2)别人眼中的我与我自己眼中的我太不一样了(14%),(3)我从未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身体(9%)。(4)对自己的容貌仪表不太满意(21%)。(5)对自己的能力不太自信(7%)。(6)经常后悔,责怪自己(39%)。(7)很多方面比不上别人,很苦恼(12%)。(8)最不喜欢当众展示自己(14%)。(9)我讨厌自己缺点太多(9%)。(10)经常有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的感觉(20%)。
  由上可以看出,还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第1题,17%),不能做到悦纳自我(第4题,21%),不能理性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第10题,20%)。尤其是自责心理较为普遍,经常后悔正是自我不够成熟、不自信的表现(第6题,39%)。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到大学阶段尚未完全成熟,而自我意识的成熟度与是否形成自我同一性人格密切相关,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同一性问题,就可能发生人格障碍。同一性表现为:原则内心和谐,动则自主奋发, 自我的各个成分没有太大的内心冲突:生理我、心理我、社会我之间,主观我、客观我之间,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在“我想”、“我该”、“我能”之间,在一个社会人在所担当的各种角色之间,在同时并存于一个人心理结构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之间,虽不是齐头并进,但应和谐相处,入主观上能对其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否则就会分裂、挣扎。和谐社会的构建单位应是一个个内心和谐的个体。文学作品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人物群像,从作者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可以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实际上就是把自我对象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理智地分析自我、完善自我。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比较中完成的。
  2.人生目标:(1)心中常有不踏实的感觉(8%)。(2)想做什么不清楚,感到迷茫(11%)。(3)觉着活着没意思(8%)。(4)面对各种选择,常难以作出决定(15%),(5)在空旷的地方就感到虚无(17%)。(6)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活着(3%)。(7)人生不是一趟快乐的旅行(31%)。(8)说真的,金钱就是一切(5%)。(9)老年似苦酒(7%),(10)人生的意义就是该得到的都能够得到:金钱、权力、地位等(10%)。
  从中可见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有正确的金钱观,但也还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面对人生中多种选择感到比较迷茫(第4题,15%),会感到空虚(第5题,17%,而且不太乐观(第7题,31%)。上大学前,高考是一个明确的追求方向,进入大学后顿感目标的迷失,在选择与确立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广阔的参照系,传统文学作品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大学生也许还未确定具体的人生目标比如职业目标,但是对人生观、价值观比如荣辱观、苦乐观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人生的意义应该有了基本的思考,这是形成良好社会人格所必需。否则,就会导致心灵上的虚无感,或偶像的缺位、目标的错位。
  3.孝道亲情:(1)和父亲的关系不太融洽(7%)。(2)和母亲的关系不太亲密(4%)。(3)和兄弟姐妹的关系不太和睦(6%)。(4)和亲戚之间的关系较淡漠(5%)。(5)说实话,不太喜欢自己的家乡(4%)。(6)家里给的零花钱太少(7%)。(7)和别人家庭相比, 自己家缺少温暖(5%)。(8)父母养育自己是义务,不必报恩(10%)。(9)和家里打电话没多少话好说(8%)。(10)不知怎么算是孝敬(10%)。
  可以看出,表示“高度同意者”比例较低(全部在10%以下),在对所有项目的回答中,表现最健康、最理想的就是关于亲情的理解。在课堂发言和课后作文中,也表现出关于亲情感动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最有话可说,最有真情实感,对文学作品中相关的诗文也最有同声共鸣。这说明在当今中国社会最让人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这些刚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能体会到家庭的凝聚力,他们离开家庭,显得更加“懂事”了。这也启发我们:如果教育结合“家”这个最有人情味的因素,能够引发其内心柔软的部分,使之成为以情动人的切入点、人格发育的生长点。
  4.友情:(1)上街怕遇见熟人(6%)。(2)常因嫉妒心使自己不愉快(6%)。(3)不喜欢招待不请自到的朋友(6%)。(4)不喜欢参加聚会或集体活动(11%)。(5)别人为我做了什么也不必感谢,只不过是相互利用(4%)。(6)不能不拘小节,因为细节常反映真心(18%)。(7)在网上和朋友只是随便聊聊,真正有心事还是自己担着(13%)。(8)电话本上很多熟人,可真常联系的没几个(15%)。(9)难得与别人倾心相谈(21%)。(10)和别人近距离接触时发现很难亲近(13%)。
  在友情方面,大学生的心态是既非常敏感(第6题,18%),又不够主动(第8题,15%),而且交往不够深入(第9题,21%)。在现代社会,交通、通讯都空前发达,但处于“丛林社会”的现代人,却常常感到孤独、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