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

作者:蔡运龙




  摘 要: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自学科的功能,地理学的功能可概括为“究天人之故”、“经世致用”、“稻粱谋”和“修身”几个层次,地理学的独特性在于综合自然与人文、区域与全球、普遍性(空间)与独特性(地方)、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等。地理学在当前社会关注的一系列重大论题上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地理学的功能反映了社会需求,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的人才结构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兼顾学科综合特色与个人专长,要培养“干”字型人才,地理学课程体系要针对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也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地理学方法的课程应相对稳定并需要加强,而专业课程则需与时俱进,应多样化,但也要规范化。
  关键词:地理学;学科功能;社会需求;人才结构;课程体系
  
  地理学近年来在大学本、专科教育中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招收地理学各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高校达106所,招收专科生的高校有103所。仅山东省就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地理学类本科专业。这些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也有农、林、水、矿、地质、财经、测绘、建筑、旅游等类院校。各校的课程如何设置?这是目前我国高校“质量工程”中亟待探讨的问题之一。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自学科的功能。因此,关于地理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先从地理学的功能谈起。
  
  一、地理学的功能与社会需求
  
  地理学的功能可概括为“究天人之故”、“经世致用”、“稻粱谋”、“修身”几个层次。地理学以其研究对象涉及自然与人文、区域与全球、普遍性(空间)与独特性(地方),研究方法兼顾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逻辑与形象等的特色来发挥这些功能。
  “究天人之故”指认知功能,即发现和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地理学以“一套独特而一致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地理视角是一个由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综合的领域、空间表述组成的三维矩阵,其中的第一维包括地方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赖、尺度间的相互依赖,第二维包括环境动态、环境/社会动态、人类/社会动态,第三维包括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认知的方法和技术。地理学的技术主要是观测(包括野外观测、遥感、采样)技术、展示与分析(包括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可视化、空间统计学)技术。
  “经世致用”指实用功能。地理学在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些问题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产业布局、资源环境保育、和谐社会建设、人类健康、全球变化、教育、公共管理等。地理学“经世致用”的领域有:企业尺度的布局、选线和市场营销、区域和地方尺度的城市政策、自然资源利用、零售营销、冲突化解、国家尺度的能源政策、经济重构与竞争力、技术危害、灾害防御、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国际尺度上则包括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与政治重构、技术服务与信息转让、饥荒等。
  “稻粱谋”指地理学者的生存之道和地理学生的就业门路。地理学生的就业途径很广,一方面,地理教育战线接纳大量地理学毕业生,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水利、城市、旅游、测绘、公共管理乃至军事、海洋等部门也为地理学毕业生提供数量可观的职位,地理学毕业生既可在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工作,也可在企业中就业;另一方面,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几乎推广和普及到所有领域,更大大拓宽了地理学毕业生的就业门路,这种趋势与国际一致,例如在美国,地理学的从业人数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切又反映到学生的专业选择上。
  “修身”指大学生的地理素养。“正如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他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至少培养了学生的资源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空间感与地方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鉴赏能力。缺乏这些素养的人可称为“地理盲”,在全球化的时代,“地理盲”不可避免要落伍。
  借用英国地理学家格里戈里对自然地理学功能的概括,可将地理学的功能首先表达为下列方程:
  F=f(P,N)dt
  其中F是地理学关注的自然和社会的形态要素或结果,P是自然和社会运作的过程,t是过程赖以在进行的时间,真/是过程赖以进行的物质。然后可将地理学的功能分成以下五个层次,其中第一、二、三层次相当于“究天人之故”,第四层次相当于“经世致用”和“稻粱谋”,第五层次相当于“修身”。
  第一层次:研究该方程的要素或组成部分——研究组成成分本身,这常常被看成是为其他层次做准备。
  第二层次:平衡该方程——研究该方程在不同尺度上和地理学不同分支中平衡的方式。此类研究专注于过程、物质与格局形式或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层次:对该方程进行微分——括分析该方程随时间变化因而一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并被另一种平衡状态取代时的各种关系。此类研究依赖于对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得的数据加以拟合,依赖于随时间调整环境的一些概念性方法。
  第四层次:应用该方程——地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导向应用问题。其基础常常是将过去趋势推演至未来,其难点在于从特定的时间或空间尺度推断到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其他尺度。
  第五层次:鉴赏该方程——理学者的特有素养,其中包括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感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关于环境、社会管理的决策和设计。
  地理学的社会功能必然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对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依存度较大,所以自然地理学相对重要;在经济社会起飞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当务之急,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发挥很大作用;当社会进入成熟时期,“和谐”和“多样性”成为普遍追求,文化和社会地理学也大有用武之地。地理学的上述功能使得社会对地理学有广泛而多样化的需求。
  
  二、地理学的人才结构
  
  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的人才结构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从地理学者群体的人才结构看,既需要“探天地之故”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教学与科研人才,也需要决策与管理人才;既需要高层的战略型、开拓型人才,也需要基层的战术型、实干型人才;既需要自然地理学人才,也需要人文地理学人才,还需要地理信息科学技术人才。地理学者既可以成为精英式的杰出开拓者,也可以是平实的普通工作者。
  从地理学者的知识结构看,不论何种人才,既然以地理学安身立命,就要以地理学的优势和特色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但个人很难同时在地理学所涉及的广大领域都有建树,尤其在学生时期,学习范围过于广泛往往容易流于肤浅。地理学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是如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