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朱孔军 李延保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并指出: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这就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如何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目标,构建新的教育培养体系,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发展,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的强国。其中重要的因素并不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培养出获得诺贝尔科技奖的人才,主要还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所能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
  多年来许多高校为此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尽管我们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着高度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整体上讲,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的潜力培育不够。实践表明,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付诸实施的系统工程,关乎教育观念的创新、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观念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和浩大的社会创新工程。关键要由国家、社会、学校乃至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共同构建国家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的体系,高等学校在其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首先,高等学校要找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抓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力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潜能的体系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创新性”是指包括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在内的一种素质特性,对个人来讲是科技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
  人生来具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教育的责任应当是通过传授知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好奇心,进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同时,通过教育的实践激发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创造新事物,最终达到学会超越自我、超越前人,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潜能的素质教育可称为“创新型教育”,以区别于以继承性为特征的“传统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培养学生具备的创新性潜质突出表现在: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善于综合、正确思辨;锲而不舍、勤于实践;求真、求实、服从真理。
  实施“创新型教育”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这是创新性人才的知识基础;要培养创新的勇气和表达的习惯,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文化基础;要有富于创造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性人才的方法论基础。 推动“创新型教育”的关键是“教育的创新”。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育的创新”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型教育”还刚刚起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更谈不上建立生成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教育体系。在许多高校真正关注教育教学改革的还只是少数骨干教师,有限的改革并没有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给予根本性的触动。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有关领导想出许多举措试图促动改革的深化,似乎效果并不明显。纵观近5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未停顿过。几十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至今仍未真正解决。
  当然,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和过去任何时期相比早已不能同日而语,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惟独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传统的继承性教育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说明“传统的继承性教育”有其合理性和稳定性一面。稳定性来自传统教育依托中国文化传统,有文化的稳定性背景;合理性在于中国传统教育基础扎实,是从苏联教育衍生而来的,苏联也曾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等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说明我们高校内部也还没有完全找到突破创造性人才培养症结的抓手。
  究竟抓手在哪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
  其一,大学领导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的文化精神;
  其二,大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素质,
  在推进教育的创新时,我们在学术层面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考虑得比较多,往往忽视了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
  我们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不惧挫折的坚强毅力,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不仅和大学的学术水平、培养模式相关,同时和大学的学风、大学的文化熏陶密切相关。
  近年来,在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及大学内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都严重地毁坏了学术圣殿的风气,有些已经侵蚀到大学的制度和培养体系之中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让人们感到忧虑。整治学风,以学校优秀的文化精神熏陶、教育学生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我们讲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
  大学的领导应该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1.进一步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及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
  
  最近,钱学森同志对温家宝总理讲: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特有资质,包括具备广博专精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并具备对科学精神领悟的潜质。
  人文艺术修养不仅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使学生视野开阔,触类旁通,激发灵感,在顿悟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而科学精神,特别是批判精神、求实精神及科学的方法论,培育学生求真、求实、崇尚真理,坚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实践,有利于抵制一切伪科学及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正之风。当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看成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几个观点:
  第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落实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
  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不是书读得越多其文化素养就一定越高。课程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