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创新管理思路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刘周堂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双方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形成浓厚的重教爱学的氛围;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制定相关政策,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充分发挥教学系(教研室)的作用,加强同行交流,活跃教研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评教为主,加强师生互动,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督导效果,引导教师认真从教。
  关键词:创新;管理思路;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双方传授知识与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筑成自己的知识殿堂。实践证明,一个人的知识,特别是基础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的。同样,一个教师的良好声誉也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取得的。
  一般说来,好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教学目的明确,对讲授的材料处理得当,知识传授科学,双边交流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有效。教师知识渊博,又能深入浅出;逻辑严谨,又能点石成金;语音标准,又能声情并茂。要达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最关键的是要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热情地投入教学,努力钻研教学。这既需要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也需要相关的制度措施。结合我校的情况和做法,我们以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形成浓厚的重教爱学的氛围,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事教学工作的神圣和光荣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如何搞好教学工作来进行部署和安排,各项工作的计划和实施都以促进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的思想中牢固树立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学工作是学校其他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其他工作都是教学工作的派生和延伸,自觉养成想为教学工作之所想、急为教学工作之所急的工作作风。学校要通过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在分配、福利、评优、进修等方面向教师倾斜,使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要特别注意听取教师的意见,并予以充分的尊重。一旦教师感到他们在学校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觉得当教师光荣,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学优秀的教师更是无上荣光,这种荣誉感、尊严感就可能会转化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认真对待教学工作。
  
  2、学校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
  
  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教师的讲授,所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搞好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唐代文豪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正是从培养人才这个角度而言的。教师不认真教学,那是不务正业,教学水平不高,就是工作不称职。大学当然要搞科研,因为它还有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大学,教学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教学型的大学尤其是如此。现在由于对大学的各种评价、排名都以量化了的硬性指标为依据,这其中许多就是科研上的数据,因为教学工作很难量化,教学上的成绩往往反映不出来,无形中使教学工作的优劣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导致学校领导和许多相关人员有意无意地重科研、重教学,使得一些教学优秀而科研一般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钻研教学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教师中流行着课教得好不如写两篇文章好。有些教师甚至将教学当副业,一心为尽快评上职称而全力以赴搞科研。上课准备不充分,常常是信口开河,完成任务了事,试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一般说来,科研可以促进教学,但也并不绝对,科研好而教学效果差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这是因为科研完全是个人行为,除了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它需要的是敏锐的观察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好的笔头表达能力。教学除了上述能力之外,特别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说科研是一种能力,教学则是一种艺术,科研主要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而教学则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光有学术水平,而不去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是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的。这就需要学校像重视科研一样重视教学,借助相关的制度,促使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如设立教学首席教授,给教学优秀教师增加岗位津贴,每年定期评选教学优秀教师,并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我校学生会去年组织进行的“感动学生十大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在校园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颁奖晚会上,场面十分感人,许多获奖教师在发表获奖感言时都把这个荣誉看成是自己所获荣誉中分量最重的。此举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自尊性,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师最为关注的职称评审中,我校规定,凡是被评为教学优秀的教师,优先通过。反之,学生评分偏低的教师,则一律不予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举措,在教师中震动很大,重教之风正在逐步形成。
  
  3、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全体教师的职责
  
  相对从教时间较长的中老年教师来说,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难度更大一些。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的青年教师进入高校。这些青年教师许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历较高,但缺少教学工作经验,对基本的教学规范了解不多,教学技巧更是欠缺。为使这些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集中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明确基本职责,强化师德意识,学习有关知识,遵守职业规范。同时规定各二级学院必须为每个刚入校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有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较好的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他们备课,审阅他们的教案或撰写的讲义,解答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求新教师必须听同行教师的讲课,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这样使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一开始就置身于一种严肃认真、规范高质的教学范围中,让他们养成一种认真从教、严谨工作的好作风。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施教者主观上的认真努力之外,还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反思每堂课的得失,并不断加以总结。所以学校要求刚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先上选修课,待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之后,再去上专业基础课。因为选修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开设的,是对专业课的一种补充。它学习的内容常常较专、较深,比较多地接触到学术研究的前沿,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师的讲述可以相对自由,还可以较多地展示自己的学术专长。这方面又恰好是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的所长。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常常是本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绝大多数都已是学术界的共识。教师虽也要注意学术前沿,介绍一些学术论争,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但更多的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本学科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科学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为日后深造提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