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北京师范大学近年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新举措

作者:虞立红 王一川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师范生培养改革上的新举措,通过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明确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大力开发和利用学科综合教育资源,搭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所需的学科“综合场域”,着力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学科综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依赖于基础教育阶段拥有过硬的创新型教师队伍。为适应社会对基础教育领域创新型教师资源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我校在致力于从传统高师向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学科综合优势,探索学科综合中的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与途径,为新世纪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即将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走出一条新道路。
  
  一、明确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求,切实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研究与改革,实施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从一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励耘实验班,着力探索并实施学科综合场域中的创新型教师培养。其培养目标是,在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按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知识面,强化研究兴趣与实践技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研究与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人文与科学素养、交流与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或创新型教师。
  
  二、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学科综合场域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我校作为综合性和研究型大学特有的多学科优质资源,构建起创新型教师得以顺利成长的学科综合场域。为此,学校致力于在继续巩固传统师范类学科优势的同时,优先发展有利于伸张学科综合优势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几年来陆续兴办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艺术设计、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科学与工程、传播学等学科专业,打造出文理工管协调发展、学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多学科综合场域。正是这个场域的构建和使用,可以从整体上改变我校原有的高师学科专业单一格局,为创新型教师培养提供多学科互动、共生与融会的富于创造活力的新平台。利用这个学科综合平台,我校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方略,坚持“课内一课外”、“显课程一潜课程”有机结合的大教育观,制定出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专门训练和强化方案,推进以项目制为主体的励耘优秀人才培养实施机制,在学科综合场域中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型教师。主要有以下措施:
  
  1、开发学科综合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学校于2003年全面修订本科教学计划。该计划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增设了学科导论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教授讲坛等名师面对面课程。旨在通过让学生与国内外、校内外的各学科名师的面对面接触和体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多学科综合视野,了解学术进展和学科前沿,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工作的广泛适应能力。自2003年起,先后聘请北大、清华、中国社科院和科学院以及校内文理经管等方面数十位知名教授,就学科知识、前沿研究、自我成长体验等多方面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通过“亲密接触”在各学科专业卓有建树的名师专家,“零距离”地感受其治学风范和人格魅力,“面对面”地聆听名师大家的成长苦乐、治学经验、科研思维、学习方式、成才秘诀及承载着无穷智慧和独特感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还邀请到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人类大脑潜能与学习研究专家,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来校亲自给励耘班学生讲授自己发明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注重开发人的左右脑,通过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帮助学生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的、高度组织性的图,在提高记忆力和统筹安排与管理事务等方面,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2、整合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提升创新型教师综合素养。按照创新型教师培养目标,学校为励耘班设置了德育教育、教师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及外语和信息技术提高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论,而且有效地使学生适应社会科技发展,充实了技术与方法,即使其在分享“鱼”的同时掌握了“渔”,综合素养得以提升,为今后自主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聘请著名德育教育专家讲授如何做优秀大学生:在教育理论和方法方面则开设环境教育、SPSS、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在外语方面,聘请多位美籍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在信息技术与素养方面,开设OFFICE高级应用及网络信息检索与图书馆资源利用课程等。
  
  3、搭建学科综合研究平台,强化创新型教师研究与创新素质。励耘班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学生间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与交流不仅可以开阔师范生的学科专业视野,锻炼其多元思维方式,还可激发其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素质的养成。
  第一,丰富学生的科研方法。为使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了解科研思维和方法,开设了多门方法类课程,如SPSS、GIS、教育科研方法等。学校聘请了黄祖洽院士,面对面地为学生讲授“科研方法及如何做学问”,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鼓励学科交叉性科研训练。为鼓励不同院系学生开展学科综合科研训练,学校面向励耘班设立自主申请和指南性“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脑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为本科生科研提供了科研课题,为指导教师提供了经费支持。通过落实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和经费支持,保障学生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地接受科研训练的机会。例如,2005级励耘班学生共主持科研基金项目34项,参与人数占学生总数的84.8%,其中一些学生利用班级学科多元化的优势,组织开展交叉学科科研项目。
  第三,开展课程成果交流。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鼓励优秀学生充分发挥个性,顺利成才,励耘班自第一个暑期夏令营之后,全部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聘请优秀教师授课。教师们引入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以研讨班形式为主的授课方式。通过问题式教学,探究式互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学生的学科背景不同,在相同课程的受教经验中,会有不同的响应,反映在成果和作品中的差异性上。为此,教师们采用作品和报告式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产生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实验班学生的作品普遍得到任课教师的高度赞赏;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专业学生间、小组间的应用成果交流,很易产生共鸣和分享体验,拓展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进行科研成果汇报。本科科研训练成果在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