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

作者:吴 宁




  摘要:由于近年来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进入中小学课堂,迫使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我校作为全国首家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全面升级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校之一,对课程改革的实施已进行了三年。2005年,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开创者的路,总是曲折的。本文给出了三年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并对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难点;方法;内容选取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从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进一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中的精神,我校从2004年起,对本科生进校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全国率先将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设计、建立和完善了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完整解释了教指委白皮书的要求,即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一些重要概念;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对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一些体会。以下就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我们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1、课程的教学的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的难点
  课程开设初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一个“难”字。总结起来,在教学上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范围广,知识点多。为了适应大学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再从“零起点”开始的发展需求,并符合教指委“白皮书”的精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原“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述、硬件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技术基础、信息安全、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及信息检索等。涉及的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要将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并以浅显的语言教授学生,需要教师做出相当的努力。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虽然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课程已进入中小学课堂,但从连续三年对进入我校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和调查发现,入校新生在这一方面的基础相差较大,原因主要应有两方面:
  其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也非中考和初考科目,各中、小学对该课程不是很重视,所安排的课时较少。越是到毕业班,要求越是不到位。
  其二,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城市中重点中、小学和一般中、小学之间的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除部分学生在网吧上过网之外,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接受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2005年对入校新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只有31.17%的学生在中学课堂上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30.42%的学生通过在网吧上网,学了一些基本操作。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也基本停留在能够进行简单操作上。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大多数掌握的都不系统。
  以上两大难点从我们2004年对学完该门课程的学生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表1是对部分调查问题的统计结果。
  
  
  3、对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否解决好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对“难讲”问题的解决。首先,该门课程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讲: “深入浅出”。如果对所讲授内容没有一定程度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阐述相应的知识。但每位教师的研究领域是有限的,难以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除了教师本人努力、自行编写教材之外,我们还采用了相互讲授、集中备课的方法。由在某一领域做过较深入研究、并编写了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的老师向全体授课教师讲授该章节主要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内容的选取、深入的程度、讲授的方法以及可能碰到的问题等。
  通过以上的努力,基本解决了教师“难讲”的问题。这点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2)对“难学”问题的解决。考虑到入校新生的现状,我校在将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提升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较大幅度调整的同时,并没有立即取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而是采用了以下的处理方法:
  ● 在开学的第一周,对所有入校新生进行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摸底考试。通过考试的学生,可免修该课程,未通过考试的则必须修读20学时的“计算机文化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从第4周开始上,与“文化基础”并行开设。由于“大基”课程起始两章的内容没有实验,而“文化基础”课时较少,这样使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先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环境。①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除正常的课堂讲授外,对部分内容采用了现场实际操作(如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部分)、课堂演示(如操作系统、多媒体等内容)、视频录像(如硬件系统结构等)等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建立一定的感性认识。②构建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加强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环境。网站主要栏目有:“在线课堂”,“知识百问”,“走进计算机”(含计算机学科体系介绍、发展历程、技术动向、主要应用方向及技术指标等),“课堂习题”,“网上答疑”,“模拟考试”,BBS等。另外,还开设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连续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能够认可,59.39%的学生认为既学到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方法,近半数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较为满意,认为无收获、不满意的仅为6.72%。
  
  二、是否需先修计算机文化基础
  
  如前所述,我校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为了兼顾入校时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仍然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否必须要这样呢?可否能够使学生直接进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呢?
  目前对这一问题有持肯定意见的,也有持否定意见的。为了对学生负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我们针对“文化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两门课程的开设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赞成取消“文化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