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作者:王新奎 楼 巍 徐小薇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在今天的中国倍受高等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核心要素。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丰富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并把着力点聚焦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高上,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普遍认可。
  
  一、注重适时改革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各个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
  1994年,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原部属高等院校,学校办学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从部属高校划转为地方高校后,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很大变化。学校从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变到为地方服务为主。同时,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设立的经济贸易类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校面临的竞争环境突然间变得非常严峻。第二是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学校的服务领域发生很大变化。对外经贸的经营环境日趋开放,包括运行领域、运行体制、运行技术与手段等对外经济贸易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上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第三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被提到重要地位。
  为此,学校多次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秉承传统与适应时代、明确定位与突出特色等多项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最终确立了集传统与现实、融“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对外经贸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证明,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
  
  二、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者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1994年划转地方院校后,根据客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系统性上仍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们认为,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是现在也是将来都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国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始终会是少数,多数高校都会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且,地方经贸类院校的立校之本和生命源泉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因此,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学校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进行认真理解与选择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定位为:具备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从事对外经济贸易事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要,又贴近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当然,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的系统性特征。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明确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具体内涵为: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构建了集知识能力素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于一体的全方位的、突显能力与素质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见下表)。
  
  
  第一,与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多样化和系统化的自主学习、实战模拟等课堂教育延伸平台,通过外语这个知识平台,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第二,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学位后培训基地、大学生事业发展促进会、学生创业管理服务中心等实践平台,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通过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学生社区居委会、学生自励中心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服务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以上三类平台形成了相互支撑和相互推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实践层面形成了全方位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轴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三、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突出实践教育教学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办学的信念理想。
  1994年划转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之前,学校就通过积极设置实践性课程、仿真外贸实际流程、模拟外贸跟单业务等实践性教学和在校外各贸易公司广泛设立实习基地,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培养了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无时差”适应外贸企业工作和自主创业意识强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实践意识与精神通过多年的传承、积淀与创新,已经渗透到学校包括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个过程,即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实践提高能力、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的意识已经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与精神。
  
  1、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层面,学校特别强调通过知识这个平台突出学生外语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在外语教学上提出了“三结合”的培养思路:一是在分级教学的同时,强调基础英语课程与商务英语课程相结合,将英语课程设置为英语精读、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并分别制订1—4级分级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其中英语口语3—4级全部聘请外籍教师授课;针对高年级学生,英语阅读和英语听力还制订了5—8级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供学生自选,同时还开设了3个模块总共24门商务英语选修课程,做到基础英语与商务英语相结合,全面强化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在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双语教学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商务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全校学生开设英语实践性教学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升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设置外语节、开办英语角、成立英语话剧社、创办英文报纸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学校要求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通过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国际商务实验链”和开展课外实践品牌活动,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平台。在打造模拟实践教学体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