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浅探

作者:乔光辉




  摘要: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需要打破大学、中学、小学语文教育三个阶段的界限,将语文教育视作一个整体而进行综合研究,剖析语文教育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大学语文学科进行定位,在比较中探讨出大学语文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语文;衔接性;大学语文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中学语文、小学语文共同构成了祖国母语教育的骨干部分。大、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中学、小学、大学语文三者打通的“大语文”教育思维逐渐为学界所接受,而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尚未引起语文界的足够关注。事实上,从“大语文”教育角度研究大学语文,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在语文教育链条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教育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科定位。同时,剖析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不同功用,也可以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繁荣母语教育研究。
  
  一
  
  顾名思义,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延伸。大学语文教育不能无视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它应当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接轨并有所延续。割断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而进行的单纯的大学语文专题研讨,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大学语文的基本问题研讨方面也难以得出一致结论。
  从语文科目的设置来看,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的延续性教育。中小学语文在中学、小学阶段所有课程中处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随着专业分工的日趋精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虽远不如中小学语文重要,但大学语文所承担的母语教育的性质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语文界存在一种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补课”说,以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使得理工科学生语文薄弱,以为大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上世纪90时代中期以后,政府强调素质教育,于是大学语文依附于人文素质教育,成为高校人文课程群中的一门,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人文素质课。“补课说”混同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人文说”又过分强调了大学语文与中小学的不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不同如同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不同一样,不仅教学对象有着不同的接受群体,在教学内容上也必然有所延续与深化。从大学语文科目设置的历史演变来看,无论是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还是新时期以后所开设的“大学语文”,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课程。无论是语文知识、能力抑或是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语文都以服务于大学生为宗旨,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
  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促使大学语文思考自身的教改方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基础语文教育的巨大变化。应当看到,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小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主体的确认、强调创新、重视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加强对课外读物引导、在高中阶段开设研究课程等等,各项标准已逐步制订,并在付诸实施和积累经验之中。尽管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已渐趋下降。有些中学的高中阶段已经开设专题研讨类课程,“选修课主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发展特长和个性创造学习条件和空间”,这其实与大学语文教学极为类似。“小学阶段语文虽然不可能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但很多课文都充满着文学因素……实施文学教育,就是要培养本民族的优秀人才,这里既要讲人的发展,人的完美的共性,也要讲人的特殊性,即发展健全个性。”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一样,也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任务。因此,语文课的“人文性”绝不是大学语文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在大学阶段的延伸。
  从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视角出发,大学语文也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征。工具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大学语文应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人文性强调的是,大学语文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任何类型的大学语文都应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尽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要求不尽相同。
  
  二
  
  将大学语文放入与中小学语文衔接性的视野中考察,不仅可以明晰课程性质,而且对于大学语文建设也有诸多启发。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简单重复,而必须是延伸,其工具性与人文性也必须与大学阶段相适应。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语文应在中小学语文的基础作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深度广度,怎样区分、安排、落实,才能有利于在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培养有进步理想,有高尚品德、有想象力、有毅力、有审美力的未来国家栋梁?只有从教学目标、教育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对象、教材选段等方面,深入探讨大、中、小三个阶段语文教育的差异与承接,研究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大、中、小三个时间段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才能进一步厘清大学、中学、小学语文的自身特点。大学语文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较之中学阶段,内容要更加丰富。与中学相比,大学是学生学习和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如果教师单调重复中学的内容,而不能与时俱进,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文性在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所体现。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语文必须提升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科目,如果仅仅传播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学生学习结束后却不能从语文课中获取有益知识与能力,大学语文必然为学生所抛弃。有学者说:“中学阶段,母语的基本技能训练已经完成……试图在大学语文阶段在进行普遍的语文技能训练,显然是不必要的。”这忽视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特点,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必须提升学生的母语水平。笔者以为,大学语文在语言原理与文学鉴赏能力方面应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的普遍提升。事实上,大学语文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运用母语的能力,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误以为大学语文没有用。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由全校必修课演变为选修课,一定程度上就是忽视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的结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的提高。片面强调人文性,学生感受不到自身能力的提升。但不问专业,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管理专业对于文书格式要求极其严格,中医专业对于文言文要求较高,等等。大学语文不仅要对中学语文作整体的提升,而且针对不同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应具备个性特点。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