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高校政治学学科本科教学状况浅析

作者:周亚权




  摘要:我国政治学学科自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后,陆续在各类重点高校中普遍开设。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较为合理,师资力量逐步得到加强,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课程设置和配套的使用教材也日趋规范。总体来看,各高校在学科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以后的学科教学和研究方向也应该是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完善和加强,尤其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应有良好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和研究方向
  
  近些年来,因为工作关系,走访了许多设置政治学学科的高校,拜访了相关学科的部分专家、学者,同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等,对高校政治学学科的本科教学情况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国政治学学科自从上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重建后,陆续在全国各类重点高校中普遍得以设置和发展。高校中设立政治学学科的院系主要有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行政学院、政法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系等。有些学校政治学科的整体实力较强,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建制;而有些学校的政治学科尚处在发展之中,在师资等方面还没有与法学等学科相分离。
  从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得到了普遍开设;国际政治专业则主要集中在一些综合性大学;外交学作为新兴的专业则刚刚起步。2006年招生目录显示,目前招收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2所;招收国际政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3所;招收外交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所。
  从师资及招生规模来看,政治学科本科生招生总体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目前平均为120人/年左右(大部分学校包括行政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各校师资力量已渐成规模,其中的一些知名大学在教师总数、高级职称人数比例和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等方面尤为突出,目前教师与学生人数之比平均大致为1:10。
  从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在主干课程方面,各高校政治学学科下的几个专业基本都开设了政治学理论的基础课程,除此之外,政治学专业大部分开设了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国际政治专业开设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关系史等课程。其他相关的课程如社会学、法理学、管理学等也广泛得到设置,基本形成了政治学科较为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在配套的教材使用方面,有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系列教材,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也有相当部分学科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高校采用了自己编写出版的教材。
  
  二、总体评价
  
  本科阶段教学是高校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扩大学科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并为学科发展储备人才的一个基本阶段。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阶段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首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指导地位。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是近期涌现出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立场的优秀教材,如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张永桃主编的《行政管理学》、谢庆奎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这些课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观察、分析、解答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问题,并力求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了实践基础上的政治与行政理论的创新。
  
  其次,引进和吸收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优秀成果。西方政治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中不乏优秀的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成果。政治学科恢复重建以来,也不断地介绍和引进西方政治学的优秀成果,为政治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比较政治制度”等课程的普遍设立,已成为政治学本科教学内容的又一个特点。同时方法论问题开始得到重视,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比较研究、量化研究等方法开始被引入中国政治学研究之中,对学术规范也越来越重视。
  
  再次,结合中央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了对中国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政治学科的应用性相对较强,许多理论的提出就是对现实总结归纳的结果。目前中国正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政治学界去深入研究,给出理论上的解释和回答。如对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成功经验所进行的解释性研究,以及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理论方面的阐释等,都涌现出许多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此外,开始注重探索人才培养与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衔接。政治学在培养政治理念以及政府管理的理论知识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而这也是现代政府公务人员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使高校政治学科的教育与为公务员队伍建设相衔接、为公务员队伍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许多高校为此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此类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高校的政治学研究也在各个学科领域和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高校政治学学者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以及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学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和谐社会、政府理论、科学发展观、农村问题等成为研究热点,政治学方法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同时,随着规范研究的不断深入,方法论问题在政治学的整个领域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政治学研究正显现出理论深化、面向现实、多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治学科建设自恢复重建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还存在和出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从全国范围来看,各院校的师资队伍情况参差不齐,总体上师生数量比平均为1:10,有些高校甚至只有1:20,这说明了师资在数量上还不充足。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教师的课程负担会比较重,忙于教学而科研时间被压缩;有些重要课程因缺乏师资可能被迫不开,学生不能很好地得到教师的专门指导。而在质量方面,虽然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一半左右,但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并不高,受过良好政治学训练的师资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也还不足,发展后劲受到制约。还有部分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