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俄罗斯高等学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

作者:梅汉成




  摘要:苏联解体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重大调整。除了在体制上主动加入博洛尼亚条约,寻求与欧美先进国家的接轨渠道以外,还在教育内容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把通识教育的成果固化到了国家教育标准上。
  关键词:俄罗斯;通识教育;国家教育标准
  
  谈及通识教育的实施,我国教育研究界常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搬苏联教育模式为憾事。其实苏联后期,尤其是俄罗斯立国以来,其高等教育已实现了转型,明确了新的教育理念,强化了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一、俄罗斯高等教育完成了艰难的转型
  
  苏联高等教育曾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在其7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俄罗斯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基础。俄罗斯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苏联高等教育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擅长培养科学、技术和生产等所有方向所需要的骨干。第二,在人才培养规模和贡献干部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第三,有高水平、基础扎实的特点,这个特点也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第四,传统上定向于职业活动,与实践有紧密的联系。
  但是,苏联高等教育的不足也是明显的:第一,在当代条件下,高等教育不仅不能培养俄罗斯今天需要的专家,甚至还未创立培养这类专家所需的科学一方法基础。第二,免费高等教育及低廉的工资降低了高等教育的价值,未遵循发展个体智力水平的优先原则,未保障个体固定的社会角色和物质需求。第三,追求职业培训,损害了共同精神和文化的发展。第四,教育管理专制化,高度集中,单一化要求压制了教师集体的首创性和责任感。第五,因为社会、经济和教育过度军事化,所培养的专家形成了技术统治思维,不尊重自然与个人。第六,一方面孤立于世界社会,另一方面,工业领域的许多工作又完全效法外国,进口全套设备与技术,从而扭曲了工程师的重要功能——创造性地研制新技术和工艺。第七,经济停滞和过渡时期的危机导致对教育资金和物质投入锐减。’
  上世纪80年代,苏联意识到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并试图进行改革,1984年颁布了《改革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基本方针》,1986年6月苏共中央又提出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经过九个多月的讨论和修订,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1987年3月21日颁布了正式文件,从而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改革方案。但终因国势衰微,许多良好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前人打下的基础是后人前进的阶梯,俄罗斯独立以后高等教育也经过了痛苦的转型。1996年颁布了《俄罗斯高等职业及大学后职业教育法》(相当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使俄罗斯高等教育走上正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专指本科以上的人才培养体系,而类似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内的高职高专在俄罗斯归类为中等职业教育。20多年来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而本科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呈迅速发展态势。但因适龄学生数的逐年减少,未来俄罗斯高等教育的数量指标将有所下降。
  
  二、俄罗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的发展
  
  教育学家A.诺维科夫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认为,高等教育对于个人而言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个性自我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手段;二是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求得稳定、自我保护和调节的手段,作为个人的能力、资本,将在劳动市场上得到发挥。
  俄罗斯学者也意识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应掌握包括下列本领在内更强的能力,如,使大学生形成感知周围世界、努力与之融为一体的能力,甚至完整地感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能力;掌握最佳决策的技能,能够预测未来的形势,警惕特殊情况下的消极后果等。
  俄罗斯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加快高校的改革,其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重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1)大力发展自治形式。(2)允许高校直接参与制订和实施国家教育政策。(3)在高校活动范围内为其提供更多的权力。(4)允许教师和学生享受学术自由。
  但是,只依靠体制改革还不能更广泛地弥补俄罗斯高等教育的不足,学者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俄罗斯高等教育科学国际科学院的B.舒克舒诺夫、B.弗佳第谢夫等学者就提出,新的教育政策应该在三个方面作出探讨:教育哲学、人与社会的科学、实践理论等。
  教育哲学应该就当代社会中人的地位、人存在的意义、在解决人类关键性问题中教育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给出答案。
  人与社会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人的行为和发展的规律,研究教育体系内部和教育体系自身相互间关系的模式等具有当代的科学概念。
  而包含当代教育学、社会规划、教育体系的管理等的实践理论为建立新的教育体系提供了可能,实践理论确立目的、系统结构、组织和管理原则。实践理论是面向不断变化的生活条件改革和调节教育的手段。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俄罗斯高等教育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从教学计划中去除了社会一政治课程(联共党史、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共产主义等),现在意识形态的课程多为中性的:祖国史、政治学、哲学。
  第二,加强了高校学习基础课程和职业教育的区分过程,许多高校开始制订自己的课程大纲和计划,大学生们获得了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自己教育途径的机会:同时学习两个专业,完成一个专业的学习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重新学习一个专业,在完成相应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后进入大学第二、甚至第三年级段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学士和硕士的改革——在许多高校出现了双重结构。
  第三,促进了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协同合作,出现了许多“普通学校一高等学校”的复合体,包括预科班和预科部,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与高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后者为高中毕业生开设了讲座和咨询点,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定向可能,预先向听众提供高校入学考试的要求。
  第四,许多更名为大学或科学院的高校,为自己的毕业生大量增加了专业和职业培训的机会,提供许多付费的教育服务;大力发展校外考生制度。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各种不同水平的计算机教学,并使之成为教学信息的来源,成为普通和传统实验的直观呈现的手段,成为解决许多问题的方式,当然也包括检查大学生知识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理论中甚至出现了术语“当代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使用得是最多的是在许多工科高校中创建了校内远程教育学院或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
  第六,取消了“国家分配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要求在第一个岗位上工作满三年”的制度。在高校生活中加强了民主的开端,这给高校教学过程带来了明显的改变:现在教师和学生都很明确,大多数学生将不根据高校提供的专业工作。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如,外语知识、信息和管理知识、电脑知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