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

作者:刘力纬 赵洱岽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现实要求,本文以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从分析课程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管理学科是一种应用性很强、实践要求高的学科。在大学的校园里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管理学科教育更多地把掌握系统理论知识、训练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作为教学根本目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组织行为学为例,我们积极进行了管理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内容的建设,努力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一、分析课程特点、明确教学定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
  
  搞好课程质量工程建设,首先就要分析管理类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定位。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具体来说,这门课程有以下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综合性。以其内在构成来看,跨越了多个学科,它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系统地整合这些知识是教师搞好课程质量建设的首要环节。
  第二个特性是权变性。由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与人、人与组织,而关于人的学问往往比较复杂,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和技术性学科通过公式、定理、程序解决结构性问题有很大不同,同样的管理行为,可能产生不同的管理结果;同样的结果,可能由不同的管理行为造成,所以,组织行为学主张,根据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通过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权变思维。
  第三个特性是互动性。企业管理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人际互动中,管理者对员工的预测、引导和激励都依赖于组织行为学的科学内容。要想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并实践这种互动性。作为授课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石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课程,有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性人才,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工作
  目前,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学院使用的管理类教材大多是翻译版本,尽管国外的科学研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容,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很多依托国外情境获得的研究结论在中国的实践当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整体理论体系、接触理论前沿,又能结合中国实际,让所学知识落地生根,搞好教材内容的遴选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学的内容构建在国外研究的成功体系之上,系统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结论;同时还要大力开发转化可体现国情、反映最新实践成果的本土化研究项目.以实现国际前沿理论的“软着陆”,使内容更加适用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一方面选用了国际公认、被众多国际知名商学院采用、由美国教授加里·德斯勒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9版作为教材,同时又选取由中国人民大学李剑峰编著的《组织行为管理》作为参考教材。
  
  2.切实做好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工作
  鼓励双语教学是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我们始终认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文水平是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能与国际管理接轨、成为一流人才的关键,采用双语教学正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既能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又能促进专业英文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两种语言来组织课程体系,一为展现原版教材的原汁原味,二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化技能。除了选定了英文教材之外,我们还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诸如Disneyland(美国迪斯尼乐园)文化分析等丰富生动的英文教学案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知识和英文水平。
  
  3.扎实做好特色教学案例的编写工作
  注重与行业的联系,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怎样培养出符合相关行业需求的人才,开展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至关重要。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211工程”大学,我校以服务电力工业为目标,培养电力企业管理人才为己任。因此,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中,大力进行了特色案例组织编写工作。在教学内容建设过程当中,我们选择了许多具有电力特色的案例,诸如国外著名的跨国公司、电力行业的巨头ABB公司的战略设计案例等,并结合教师自身参与过的企业科研项目,创意编写了中国电力企业的相关案例,力求培养与行业密切相关的管理人才,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未来电力行业的合格的管理者。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堂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采取经典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现场测试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和实战技能的增强。
  
  1.创造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首先就应该把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因此,在开课之初,教师就和学生约法三章:取得好成绩要靠自己的课下自学和课堂互动。教师充分相信每位学生,走进课堂的学生就意味着已经阅读了教材、辅导材料和案例,没有认真准备的教师将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的得分。这种方式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来听课并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效果非常好。
  
  2.鼓励团队学习,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仅有精神激励是不够的,把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绩挂钩能够规范他们学习的行为。我们采用了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等额的案例讨论小组,每次作业都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分析工作。课堂上,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代表进行案例陈述,案例的分析与陈述者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所在小组的成绩,只有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