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与教学评估

作者:李志宏 杨 婧




  近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其中,2000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达172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24%;此外,近几年还建立了318所独立学院。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没有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很难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得很好。如何促进这部分学校健康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正确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建康发展的前提
  
  正确的定位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解决办什么样的高校和怎样办好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定位上,要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绝大部分归属地方政府管理,这部分高校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非常明显。因此,眼睛向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把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更多的支持,学校自身也能增加活力。
  其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对于本科生培养目标,人们习惯上的提法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事实上,本科教育不是只有一种培养目标,可以有多种模式。例如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至少有四种模式:研究开发型、工程设计型、技术应用型、有工程背景的其他复合型人才。
  从世界许多国家发展进程来看,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应用性人才,而且在应用性人才中职业型更受社会欢迎。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出社会需要的70%以上的工程师、会计师等应用性人才,这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文革”前,我国许多工科院校被称为“工程师教育的摇篮”,那时也确实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性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大学已经放弃了这个目标,转向培养研究型人才,这也是导致社会上缺少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的原因之一,出现了一方面用人部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可以向德国的应用技术学院学习,重视多样性,多规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这既满足了社会需求,又延续了原来专科教育积淀的特色。辽宁工程学院提出的“应用性人才的职业取向”,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第三,在特色定位上,要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整合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形成优势和特色。任何一所高校要全方位的发展都是很难做到的,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新建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因此,要认真研究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对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的要求,紧密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鼓励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定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政策导向上,切实做到分类指导,让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能办出高水平,办出精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以产学研合作为推动动力,促进了学校快速、健康的发展。学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分别成立了轨道交通学院、民航交通学院等二级学院,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实训条件、优先为学生安排就业岗位,学生四年内参加三次(每次6-8周)顶岗实习工作,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实现了双赢。这一办学特色,正成为学校的品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一定要紧紧把握住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代同步前进。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的学校要分类发展。可以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能办出优质的教育。所谓优质的教育至少应包括五个内涵:一是先进的办学理念,二是先进的设施条件,三是科学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四是鲜明的办学特色,五是人才培养质量高。这五个内涵可以适合所有高等学校,清华、北大是优质的教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也同样可以是优质教育。所以,新建本科院校也要坚定信心,努力创建出优质教育。
  第二,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过去几年,中国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但是规模的扩大与条件的改善并没同步,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将由规模迅速扩张转向以提高质量为特征的新时期。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注重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界面临的共同任务。所以,新建本科高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广大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注意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适应性几方面和谐发展,要注重创品牌,以优质的教育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第三,要增强社会适应性,加快紧缺型人才培养。在我国,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一直占主导地位,学校普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对社会的需求重视不够,对学生质量的评价也多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重要依据。去年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上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了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快社会紧缺型人才培养,要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事实上,这些要求也体现了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在当前这两种教育价值观更应该得到重视,这不仅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会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就业和今后发展也有现实意义。
  第四,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要职。早期的大学使命只有教学一项,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又逐渐增加了科研和社会服务,近年来,又增加了创造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应该说,这种功能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高等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队科研工作有自发的驱动力,而教学工作则缺少有力的措施,加之科研也成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教师在评职称时也主要以科研项目和论文为依据,使教学工作在学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大学之所以叫大学,是因为有人才培养的任务,否则应该叫研究院。因此,使大学功能适当地回归,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哲学的角度上看,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正如山东大学展涛校长所讲:“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教学工作是教师的第一天职,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应该是高校的战略选择”。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应该是教学型为主的高校,在发展初期就应正确处理好学校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
  第五、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既是社会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