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

作者:周光明 彭红军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有必要在高校推行分层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就推行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实施过程、注意事项和西南大学的做法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教学;分层教学;“和谐”教学模式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进入高校就读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高校教育由所谓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迅速转变,这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缓解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特别是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教学资源和水平的差异,使得大学新生的层次性、差异性也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大而体现得愈加明显。这种不断加剧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对高校、高校教师、高校教学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实践证明,如果依然坚持“一视同仁”,坚持统一的教学目标、方法和进度,坚持统一的考核标准、要求和模式,必然会造成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经过努力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而信心丧失、自暴自弃,最终连本应收获的知识也杳杳然而一无所得,进而出现学生“知识收入”上的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不公平,对高校教育而言,是一种不和谐,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则是一种挑战。面对现状,面对挑战,高校教学必须因势而动,与时俱进,进行深入的改革,推进适应新时期教育形势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能学、乐学并学有所得,从而缩小两极分化,构建“和谐”教育新体系。而分层教学则可能是一种相对行之有效的模式,值得探讨。目前,国内关丁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还主要停留在中小学教育或职业教育,高校中关于分层教学的探索还没有全面展开。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考核要求和办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提倡,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现代教育论则强调弘扬人的主体性,特别重视学生敏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能力的培养等等如上诸多理论中都含有分层教学思想,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人人都能获得最佳成绩,也就是达到朱熹所谓“各施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的良好结果。
  (2)分层教学有利于发挥高校教师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高校教师必须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各层次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进度,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采用与之适应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势必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查阅更多资料,不断优化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辅导等教学环节,让教师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针对性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学习压力减轻,自然就能“乐学”,能最大幅度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对教师无形间也起到一种鼓舞的作用,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分层教学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特点的需要,最终有利于构建高校“和谐”教育新体系。如前所述,新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学生呈现出了更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切实采取对策。分层教学的理念,能够适应当前学生的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反映出高校教育试图达到“人人成材”的理想结果。当高校教育通过其实施者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直面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时,当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最大化地正常运转时,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收入”将都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最大限度的缩小知识上的贫富差距,这必然能够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主动的和谐的发展,并最终学有所成,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构建高校“和谐”教育体系的目的。
  
  2、分层教学的实施
  分层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学生的分层、教学的分层、评价的分层。其成功与否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材为判断标准,离开了这个标准,所有的措施都是无的放矢,最终将无功而返。
  (1)学生的分层。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这要求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层时机的把握,二是分层依据的选择。
  在高校教学中,一般有两个时机可以着手实施分层教学:一是新生入学即开始,一是学生进校一学期后开始。前者往往建立在学生高考成绩基础之上,众所周知,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精力放在应对高考,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没有多少机会去锻炼或表现除接受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而后者,其时学生已经在校一学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和学习,有了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多方面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素质。
  对于分层依据的选择,也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纯粹按分数段分层,其二是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出来的学习水平或学习风格分层。前者直接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分层,该法操作简便。但该法是建立在分数代表能力的基础之上,显然有失偏颇。学生的分层应该考虑多种因素,显然,按学生学习素质或者说学习水平分层更为科学合理。但这种方法操作比较困难,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测试(注意不是考试),比如操作能力、知识再加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等等,具体的测试方式也需要各学科教学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学生的分层还需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2)教学的分层。教学的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分层教学的成败,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学的分层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每个环节都应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因人制宜”地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激情,培养其学习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但这相对目前的高校教学情况而言,工作量、工作强度都增大了许多,这就有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授课教师,并采取教研室统一备课的方式,以便各层次学生的授课教师对所有层次学生的要求都心中有数,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授课的尺度,采用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制订部分有弹性的目标,刺激学生向高层次目标努力。
  (3)评价的分层。评价,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