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考

作者:林 茹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本文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定位、教育理念的思考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能理性地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兴利除弊,不断总结,与时俱进,进而充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如对象教育教学定位不准,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内容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因此,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就有其必要。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
  
  1、高职院校教育的定位。高职院校教育的高等性有别于本科教育的高等性,高职是在社会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呼唤技术应用能力更强的专门人才的背景下产生的,用本科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参考系可能会造成误导。高职教育的职业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宽基础、适应性强的“知识通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应是能解决岗位综合的、复杂实际问题的“职业通才”。
  
  2、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教育的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向被认为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其价值不容忽视。多少年来,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任课教师的努力也得到高职生的认可。然而,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这类课堂的内容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内容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态势是兼容和汇集百家之长的,而不是所谓纯而又纯的。他们不希望千篇一律的“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汉堡包”,而希望具体、感性、关系到现实利益的中式餐。他们也理解这门课的政治属性,但不希望这门课在任何方面都“太政治”而缺少亲切亲近感。那种的“非白即黑”式的全盘否定论和全盘肯定论,不大受高职生欢迎,高职生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中肯分析。
  
  3、高职生认识规律的定位。高职学院的学生由于受其本身学识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对教师讲授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不能降低要求,也不应不切实际地盲目拔高,必须科学把握高职院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上的合理定位。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的思考
  
  1、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指的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键是要明白:人是主动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馈,不断完善的;人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的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这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关系到学生能力、个性发展前途的大事抓紧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着眼于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学生应对社会的需要,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政治道德观念,进而内化为固有的政治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须重视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智商情商的同步提高,最终达到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重视情感交流,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理智感。
  
  2、立足于“启发式教学”的教学观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郭齐家解释:“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还没有抓住要领,处于想说又说不清楚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才有可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3、立足于人文和科学的基本素质
  曾有这么个争论,美国宇航员说在太空上看到了中国的长城,我国小学教科书上就有描述。但是,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却说在太空中没有看到长城。如果我们的思维只能接受一个所谓“正确”的说法,要么看见,要么看不见,那么,看得见的话,杨利伟肯定错了;假如杨利伟的话对,美国宇航员就错了。这将引我们陷入“非对即错”这样一个判断是非的怪圈当中,这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的是把事实告诉学生,而且这个事实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东西。否则,我们看问题易极端化,片面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所谓“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学活动质与量的统一,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由于教育的“产品”是人,其“有效性”不能忽视个人需求的满足,特别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上要体现时代性和开放性,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手段上要改变单一的“一嘴一笔”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它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教学方法上要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比如活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作了一些情景设计,颇受学生喜欢。
  
  1、音乐渲染。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理论课音乐运用得恰当,能改变理论课枯燥的气氛。在讲到“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内容时,我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为导入,借助歌词“中国从此(1979)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提问: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什么特点?然后,学生或看书,或回顾以往听此歌的情景,或将自己的积累进行交流,气氛活跃,效果不错。
  
  2、影片感染。影片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和动画于一体,给学生以多维的感受、深刻的印象。跟教材内容背景有关的一些影片如《邓小平》、《毛泽东》等,播放片断或全片,以作今后的链接材料或作直接导入。在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中“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的破坏,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内容时,我播放影片《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目睹了这个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惨遭浩劫的残酷场面,学生观看片子时,鸦雀无声。看后,学生感受无不是“义愤填膺”、“耻辱”等,他们更进一步认清了近代中国的国情。
  
  3、照片、图片的演示。“百闻不如一见”,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照片、图片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是基于此认识规律。在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内容时,我展示一些对照鲜明的现实照片、图片,如一张一个背着睡着了孩子的母亲给一个由母亲打着伞的小孩擦鞋的照片;如多媒体课件演示:一边是一个脸上涂鸦着黑且龟裂的小男孩背着竹篓拿着书的图片,一边是家长一手提着书包一手打开高级小车车门请小孩出来的图片。然后提“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让学生明白我们不回避社会矛盾,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总之,探讨和思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有利于我们更为理性地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现状,兴利除弊,不断总结,与时俱进,进而充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功能。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