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

作者:楼才汀 白光义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十五”期间我国高校教材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和分析“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提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包括: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建立开放式教材建设规划管理模式;完善高校教材建设管理,建全教材市场监督等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教材规划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成绩斐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建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基础课程等量大面广的教材数量空前增长,专业课教材尤其新建专业和新开课程教材数量较少;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和专业概论性教材缺乏;教材的适用性有待提高,真正体现分类指导;教材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等。此外,教材建设的市场化机制也是当前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对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新的要求,总结原有教材建设的经验,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新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各相关因素,对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强化市场运作机制,加快高校教材建设
  
  在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一直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规划教材是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主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逐步放开,从以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转变为以出版社为主导、高等学校和教师广泛参与的建设模式,使得教材建设既遵循教育规律,同时又充分利用市场调节规律,加快教材建设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市场年销售总码洋近13年增加了近12倍,占到除中小学教材以外的图书市场销售总码洋的1/2~1/3。高等教育教材市场的迅速扩大使得出版社纷纷加强了对高等教育教材业务,扩大了高等教育教材数量和品种,加快了教材的更新周期,增加了教材选用的范围,教师对教材有更多的选择,逐步将教材的认可度由专家层面向教师、学生认可度转变。
  
  1.利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版社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以规划教材为例,过去的教材建设规划,都是由高等学校组织教师向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立项。为了更好发挥出版社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强化出版社在教材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在制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时,改为由出版社申报,高等学校只对本校要申报的立项进行必要性的遴选和审查。这样就使得高等学校将重点放在了教材的内容建设上,出版工作由出版社主动申请完成,解决了以往高校除了要组织教师编写,又要与出版社商谈出版事宜等复杂的工作,顺应了运用市场机制搞好教材建设的需要。今年“十一五”规划实际申报情况说明,这项改革极大的发挥了有关出版社和高校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在最后确定立项的9716种教材中,吸引了全国220余家出版社的积极参与。
  实践表明,充分发挥出版社在教材建设中的作用,是利用市场机制,加快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出版社不仅要做好教材的出版工作,出版高质量的教材,也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深入教学一线,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做好教材的选题和编写,真正参与到教材建设的各环节,提高教材建设质量。
  
  2.遵循市场规律,保证教材建设投入
  “十五”期间,许多出版社都对所承担的规划教材增加了投入,为规划教材提供了编写经费。对于“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为了保证教材建设经费,教育部在公布“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教高[2006]9号文)中明确提出:“教材的出版单位要从资金等方面对教师编写教材予以保证”。同时,作为教材的研发基地和使用单位,高校也根据本校实际,设立了专门的教材建设经费,用于资助教师编写教材和相关教材奖励。如北京大学“十五”期间对于本校各级规划教材投入1000余万元,加上北大出版社的配套投入,教材建设经费投入达1800余万元;浙江大学及浙大出版社“十五”期间为出版本校各级规划教材,五年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等等,这些投入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教材建设工作更好地进行。同时我们也看到,出版社对规划教材的支持力度差别较大,部分出版社过多看中教材的发行数量,以发行数量的多少确定投入额度,而且体现在教材的出版后投入,对于教材的研发投入较少,缺乏投入的延续性和先导性,不利于出版社在教材建设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社要在教材建设中充分体现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扩大市场,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对高等教育教材研发和各环节的投入,使得教材建设真正以市场来导向。
  (1)引入竞争机制,打造精品教材
  “十五”期间教育部及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均提出并实施了精品化战略,北京市教委实施了精品教材建设工程,浙江省教育厅也实施了百本重点教材计划,有组织地出版了一批精品教材。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实施精品战略,应突出市场的检验,强化教材的适用性和分类指导,科学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紧密结合教育发展形势和人才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实际教学需求,发挥不同高校、出版社的优势,在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上,建设大量的适合各个教学层次需要的精品教材,以保证教材的多样化和选用的多元化,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益。以“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为例,在公布的9716种选题中,有很大数量由一般院校和出版社参与的教材选题,尤其是高职高专教材,达2700余种,5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了编写任务。
  面对当前众多高校、教师和出版社积极参与教材建设的形势,只有依靠市场竞争机制,规范教材市场,优胜劣汰,促进市场形成良性有序的竞争机制,在抑制劣质教材的同时使精品教材脱颖而出,打造精品教材,形成我国的精品教材体系。
  (2)运用市场效应,加强编写队伍建设
  近年来,出版社提高了教材的稿酬标准,有的还实行了版税制,并大幅度缩短教材的出版和更新周期,提高了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面对新的形势和建设机制,还应改变稿酬的平均确定标准,使得高质量、高效益的教材编著者真正获得与其付出劳动及该教材的所产生的效益相适应的报酬。这样就有可能进一步吸引和选择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教材编写。有效地改变在高校中一直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状况,同时还可以吸引社会各行各业有真知灼见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
  (3)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在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有了明显增加,过去国外教材的引进工作主要由国家相关部门承担和投入,由于投入力度较小,很难满足国外优秀教材的及时引进需要。近年来由于出版社的介入,通过版权贸易引进了大批国外优秀教材,例如,清华大学出版社近年来就引进国外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