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林秀曼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更好地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精品课程;研究性学习;混合学习
  
  学会学习是终身学习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大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发现或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应将其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要更好地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效整合各项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混合学习,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一、精品课程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
  
  精品课程资源的整合具体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建立合作研究小组、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整合和评价方式的整合。
  
  1.教师队伍建立合作研究小组
  合作研究小组共同解决科研问题和教学问题,使青年教师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有能力帮助学生学习的信念。青年教师对某个学科的有关知识了解得越多,准确完整地讲述这个学科有关知识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另外通过观察其他教师示范具体的教学行为也能有效建立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可影响教师的活动、努力和教学的坚持性(Ashton,1985;Aston&webb,1986),高效能感的教师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班级环境,也会支持学生提出各种想法,顾及学生的需求。
  合作研究小组的活动,除了能促进教师一般教学能
  力的发展,还能提高其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这种合作研究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从而把这种经验运用到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间交往能力的健康发展。
  
  2.学生队伍建立合作研究小组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或这两者相结合。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一般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目标,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将自己的努力和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协作技能。
  合作小组的交流方式有面对面的交流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讨论,以分享彼此的感想与心得,这种交流也是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上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接触方便于小组成员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建立成员之间的共同体验,满足学生的社会性需要:其他时间小组成员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区和网络学习社区保持联系。学生通过交流使得彼此相互促进,并在这种现实与虚拟交流的平衡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内容的整合应包括课程基础知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教师的优秀科研教改成果。首先是以优秀的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据,提炼基础性内容,以知识点为模块重新梳理知识,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展示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为学生的研究带来最新的触角;再次是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把这些成果引入课程教学,这种整合既体现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对学问的理解。
  
  4.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等特性,形式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同时更新速度快,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科知识,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为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必须对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其中包括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如文字教材、实验教程、教学大纲、习题集、参考书、参考文献目录等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必须建设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材,如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资源库、专题网站、电子教案和教师的授课录像。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平台为学生提供生动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并按照自身程度来安排学习进度,同时丰富的资源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
  
  5.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整合
  混合学习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现其“言传身教”的感染力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学生也能够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直接指导。而网络的独特性则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性,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和深入思考。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采用混合学习,把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整合起来,课堂教学情感沟通的天然优势弥补了数字化学习的缺陷,而数字化学习为研究性学习的进行提供了延伸的学习环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两者相得益彰。
  
  6.传统考试方法和电子文件夹评价方法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精品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传统考试方法和电子文件夹评价方法相结合。电子文件夹评价方法的关注点是学习活动过程,收集着学生平时的学习资料,如心得体会、讨论记录、阶段成果等等,这些资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真实写照,可用于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参考材料。
  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交流与合作精神,强调对小组和个体的进步程度的评价。在评价单位上将对个人和合作小组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以合作小组为评价单位,从而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营造合作互助的集体氛围。
  
  二、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精品课程既是知识的平台也是认知的平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5]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提供基础性内容,打下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实践和研究的训练,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学会学习。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模式中包括系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