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作者:由布西




  摘要:笔者以“全纳教育”理念审视了十年来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对其间亲历的典型教学事例作了反思分析。以“批判教育学”的自主、参与、协作三原则和柯勃(KolbD.A)的学习风格差异理论,分析了可以实现“全纳教育”的理由。作为“全纳教育”实践的一个案例,对“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作了剖析,得到教育观念向“全纳”转变、课程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两点启示。最后指出“加强学生参与”和“减少学生被排斥”,应成为评价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
  关键词:“全纳教育”;毕业设计;课程改革;批判教育学;学习风格
  
  我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历时十年,课程改革举措主要有三项:一是将“软件工程学”与“毕业设计”课程综合为一门课来上,将软件开发的理论与软件开发的实践相结合。二是由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阁”。三是以提交软件文档作为中期考核,以课题验收答辩作为课程终考形式。现以“全纳教育”理念审视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对其间亲历的典型教学事例作反思分析,以期与同行分享所思所得。
  
  一、我们要实施“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就是要全部或充分接纳(inclusion)学生,不排斥(exclusion)任何学生。“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思潮,首先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特殊教育领域兴起。[1]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在此次会议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提出“全纳教育”的初衷是让残疾儿童回归“主流学校”,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全纳教育”被赋予了一种更广泛的含义,即关注全体学生,承认所有学生之间的差异,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全纳”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向民主化、和谐化发展的过程中,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诉求。从20世纪占主流的“淘汰式”教育,到新世纪必将成为主流的“全纳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广泛的教育领域开展“全纳教育”,是当今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对此,很多一线教师已经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予以体认。以下所述,就是笔者亲历的一个事例。由布西,山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02级专科班有两个学生,“毕业设计”经常不到课。他们的前期课成绩不太好,有的科目考试不及格。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举出往届学生的事例告诉他们,理论课没有考好,不等于毕业设计也作不好。在和同学的合作中,在实践中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我又询问了他们各自的兴趣、特长是什么。其中那个男生告诉我,他比较喜欢上网,玩游戏。于是我把班中同学呈报的毕业设计课题表拿给他参考。他选择了“08奥运网站”的毕业设计课题,承担了其中一个球类部分网页的设计。很好,这个男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和长处,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图片、图像,经过处理,嵌入到网页中,使网页变得生动、实际,包括姚明的“扣篮秀”等,十分精彩。同组同学对他也刮目相看。由于他在网页设计中的出色表现,其毕业设计成绩被教师评为优秀。另一个女生,也参加到一个“班级通讯录”的课题开发中。她良好的形象思维,使网页设计简洁、雅致,笔者对她进行了鼓励。她在网页交互程序设计中感到有困难,笔者就请一个编程较好的同学对她辅导、帮助。有一次实验课,当其他学生都已离去,她仍独自留在实验室继续做课题,似乎没有觉察到下课时间已到,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
  从“逃课”到“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学生前后表现的巨大反差确实发人深省: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耐心,既严格要求又能给予实际的帮助,就可以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自信和求知的火焰。如果当初对这两个学生“放羊”不管,结果完全会是另一个样子。试想,我们怎么能够一面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习惯地)用淘汰式理念、策略对待学生,排斥、贬低一部分学生呢,那种做法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更与“全纳教育”思想毫不相容。
  
  二、“全纳教育”的实践是一个过程
  
  “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取向,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将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充分体现学生不同兴趣、个性、特长、基础和需求,而不是让所有学生都适应一个预定的整齐划一的标准。令人遗随的是,以往我们的课程设计总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擅长的方式进行,而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学生所适合的学习方式。这是不能实现“全纳”的一个根本原因。为了回答“我们为什么可以全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毕业设计”课程改革中的某些事例作反思分析。
  
  1.可以“全纳”的“批判教育学分析”:让学生“全员参与”,在协作中发展,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全纳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是注重人人参与,注重依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合作来解决个体的问题。这一思想的渊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批判教育学流派”。[2]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克拉夫基(w.Klafki),将自决能力、参与能力和团结能力视为普通教育的三大目标。他主张“解放教育”,使学生从外来的强制性与对他人的完全依赖中解放出来,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决定自身事务,决定自己的选择,并能以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一起参与共同事务,解决共同问题,为此也应当乐意帮助那些失去自决和参与的人而因此接受这种帮助。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批判教育学”学派主张应实行“开放式教育”原则,使学生尽可能早在尽可能多的领域做到自决。“批判教育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在“毕业设计”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的诠释。“毕业设计”的自主选题及自由结合的课题组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在“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看似一般的课题小组,居然能够做出“优秀”的设计,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维果茨基关于“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观点。[3]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专业经验,更重要的是一份自信,一种成就感,一种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赢”得愉悦。他们从中认识了自身的力量,认识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这对于学生毕业后较快融入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可以“全纳”的学习心理分析:认识学生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中发展
  谈到学生差异,很多人考虑较多的是学生的兴趣、特长、基础、智力(聪明不聪明),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即学生适合(偏好)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