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

作者:金业文




  摘 要:无论是从教学过程乃至母语学习自身的特点还是从学生素质内化的条件来看,大学语文教学都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因此,大学语文课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积极体验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享受。若能如此,大学生与母语学习的隔膜状态定能消除。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体验;情感;内化
  
  一、语文课程中“体验”的内涵
  
  在哲学家那里,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对于生命意义的把握,它具有本体论意义。从心理学的维度来看,“体验又与主体的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1]心理学一般把体验看成是情感的生发剂或主要成分之一。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人们把它作这样的界定: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上的双重认同,也就是说,体验之中既包含认知的成分(但又不同于纯粹的认知),又包括情感的因素,是二者相互交融的一种状态;但它又以情感活动为其显著特征和核心,因而“体验”一般被称为“情感体验”。
  为了进一步把握体验的深刻内涵,我们还需要探讨它的特征。体验,作为一种适用于所有知识范畴和所有学科的一种教学方式,[2]具有情感性、主体性、个体性、亲历性等一般特征。但是,就语文课程而言,体验又有自己的种种特殊表现。具体说明如下:
  
  1.情感性。体验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积累和先在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地把握了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3]所以说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侧重于内心感受和情绪把握。这就是体验的情感性。
  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相比,语文课程具有特别丰富的情感资源,这是语文课激发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巨大优势。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以情会文”、“以情感悟”,打破时空环境的限制,与作者、文本形成情感交融,产生情感共鸣,真正领会到祖国语文的甜美
  金业文,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滋味。倘若体验至深处,主体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入一种近乎心醉神迷的状态,甚至要用“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方式才足以表达自己体验中的情感勃发。这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2.主体性。体验总是主体自己的体验,是学生自己学习,自己阅读的结果。没有主体“自我”的认知、情感、实践的投入,体验就无从产生。而且,由于主体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文本(较之学术资料,文学文本本身就具有多元解读和多种体验的可能性),各人的体验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课程体验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
  
  3.亲历性。体验的主体性同时意味着体验的亲历性。体验的亲历性实质上就是指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也就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真正落实。“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凡事只有“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方晓其中滋味。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毕竟不能替代学生本人的亲自感受与体验。
  就客观性而言,可将体验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体验,即直接体验。另一类是主体在心理上虚拟性地“亲身经历”活动、场景等,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别人的迁移理解或调动自己以往的感受与当下情景整合,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4]这是一种间接体验。语文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学生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经历一番,所以学校情景中的体验主要是指这种间接体验。但是,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践机会,我们应该利用这个优势组织和鼓励学生更多地亲历课外、校外语文实践,从中获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切的体验。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文学作品占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绝大部分,而文学创作讲究的是“含而不露”、“言不尽意”、“弦外有音”,而不是直接告白(“意合性”很强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所以,较之政治、历史等学科,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常常深深地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这意味着语文学习中的体验过程应遵循“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路子,即首先要下工夫对语言文字本身加以品味,然后才能把握得到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游离于文本语言文字之外,就不可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这也许是语文课程中的体验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体验”,主要是指主体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知识、情感、思想、价值观等的亲历、感受和领悟。
  
  二、大学语文课程为什么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了解了体验的内涵与特征,接下来我们应该明白大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1.语文教学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教学,实质上总是一种情知交融的活动,或者说情知交融是教学的应然状态,否则就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可是,不少大学语文课却片面强调认知方面,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激情和精神享受,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虽然也并非完全不提“情感教育”,但仅仅将其作为为认知服务的手段,事实上理性认识的任务总是压抑并排斥了个体的情感体验,致使学生日渐感情淡漠、体验荒芜。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失误。
  情感不仅是认知的手段,而且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目的本身。因为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主体工程之一的大学语文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情感教育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情感优势,强化学生的体验过程,催生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优化他们的情感品质,应当化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2.重在体验和感悟,是语文学习尤其是汉语文学习的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大学人文课程不同,它主要不是通过系统的哲学、伦理、历史、语言等知识,以人类普适的价值和准则体系引导学生接受“精神的洗礼”;而是立足于文学作品——“隐喻”的文学作品,以情感体验来触动学生的回味与思考,形成对社会和人生意义的领悟,从而获得精神的成长。这是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语文教育的优势,因为这样更容易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如果直接阐释价值和准则,大学语文远不如“两课”、大学人文等课程清晰简练,它自己也似乎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另外,语文教学重在体验和感悟,还与大学语文学习的对象和凭借——汉民族语文自身的特点有关。大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