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世纪之交的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作者:佚名




  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学科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科研成果,更需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针对以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特别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设施薄弱且资金匮乏、教师队伍可持续建设的机制不完善、教学资源管理体制分割使资源利用效益低下等等,教育部大力推进了“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利用70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启动了“高等教育发展”项目,通过充实和改善28所项目学校理工科本科,特别是 、二年级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实验条件,组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开发新型实验项目,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学校管理体制和教学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并与地处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的30多所高校以“手拉手”协作活动形式共享改革与项目建设成果。本项目于1997年7月29日正式签订信贷/贷款协定,同年10月6日生效,2004年12月31日完工,2005年7月31曰关闭。6年以来,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实质性地深化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产生了明显的改革效益、质量效益、管理效益、示范效益和发展效益。
  
  一、改革效益
  
  1.教学改革
  (1)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与制度平台
  1999年,28所项目学校共有专业1093个;项目期末为1486个,增长了36%,基本完成了学科布局的调整,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核心是“创造性教育”,办学模式要向研究型大学转变;教学方式要向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转变;培养方式要由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为主向以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具有“通识教育”基础的宽口径专业培养转变。
  各校在项目期内重新制定了体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的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先后开始按学科招生大类培养实践,并针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与完善,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有利于优秀的具有学科综合能力的拔尖人才培养,许多学校还开办了旨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的教改实验班。清华大学在创办以数学物理交叉为目标的“基础科学班”和中西融合的“中外文化综合班”、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举办了化学与生物交叉的“化生基础科学班”、“人文科学试验班”及“社会科学试验班”,并且将信息学院的一个班先期放到“数理基础科学班”进行交叉培养。北京大学自2001年开始实施“元培计划”,举办“元培实验班”加强通识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从2001年开始举办“励耘实验班”,探索大理科、大文科人才模式并开发创新性大理科课程,如“定性量子力学”、“数学分析”等,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教学质量跟踪评价,实验班学生在对学习目标的认同、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校的教改实践已在2005年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丰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育内涵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项目学校本科总学分均有所下调,并将相当一部分实践与研究训练环节融入课程教学,并增加跨学科选课要求。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计划之外,自己定制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
  各学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着重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与授课方式改革,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按照“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内容调整更新,落实课程“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六个教学要素向研究型教学转变的规范化建设。近年来,开发课程4203门,比项目计划超额完成25%。开发教材6 827部,是项目计划的158%。
  (3)注重教学方式、考试和学习评价改革,正确导向创新人才的培养
  项目学校近几年启动考试改革课程7861门,完成了项目计划数的122%。
  以中国海洋大学研究与实践的“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与实践”项目成果为代表,各学校广泛开展了学生评价工作改革,总结、推荐出7种行之有效的考试形式:①“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形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②“自主测试”形式,将一学期的课程内容按章节分为若干单元,学生根据课程进度,自己选择测试时间,利用网上测试系统进行自主测试;③“口试+笔试”形式,口试由考生随机选取试题自由讲演和回答教师的提问两种方式;④“智能化考试”形式,利用课程考试网站随机抽取试题并在限定时间内进行的课程考试;⑤“试题库考试”形式;⑥“半开放式考试”形式;⑦“结构性考试”形式,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并结合教学目标,集合演讲、讨论、辩论、答辩等口试形式以及各种实际操作和笔试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考试。
  
  2.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室建设
  本项目的启动极大地推进了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实验室总体面貌均已焕然一新,并初步解决了实验改革的硬件支撑。
  项目学校新增实验室面积175486 m2,新置实验设备9147万美元,许多学校还重新设计安装了实验室的上下水、电、煤气、通风、照明系统,新增了改善实验环境的设备,改善了学生的实验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的安全以及该环境与周边大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放在项目建设的优先考虑位置。一方面从项目自身的环境硬件入手,妥善解决实验教学的生均面积、消防设施的标准配备与安全监测,特别增添了对生物、化学类项目的实验废弃物(液)进行分类回收与环保处理的系统装置。另一方面加强安全管理软件建设,将相关的安全要求分别落实到教学要求的各个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消防安全的培训与演练,完善实验废弃物的回收与统一处理制度,实验室各类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与落实等。
  (2)实验教学改革
  第一,优化了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项目学校大力度地改革了过去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状况,独立设置实验课,淡化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依附,加强不同实验课程之间的融合,突出实验课程体系自身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例如,各校的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改革了原有实验课程内容单纯服务于理论课程的设置,对原有力、热、声、光、电学,以及近代物理实验题目和内容进行严格认真的审核和筛选,减少了验证性实验,淘汰了那些在现代科研、生产中已经过时了的实验内容、实验技术和仪器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