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解读卢德馨研究性教学

作者:张富生




  摘要: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我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成功个案。本文通过对卢德馨教授进行的深度访谈并结合其相关文献,概括出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具有的四个特点:整体研究性、思想统摄性、师生互动性和资源开放性。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作用机制在于,高质量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反过来推动更高质量探究,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要实现高质量探究,教师需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对学科知识的本质有深刻理解;亲自参与研究,将研究经验引入教学;具备促成学生成功体验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教学质量;学科知识;研究经验;学生成功体验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质量保证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我国高校持续扩招、科研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研究型大学应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使其培养的人才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模式的革新无疑是解决该问题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和创新型的高质量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learning)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研究型大学包括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近年来纷纷致力于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过近20年探索和实践,南京大学卢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成功个案。事实证明,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符合我国具体国情,教学效果显著,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为了进一步总结和挖掘卢德馨教授研究性教学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课题组分别于2006年6月和12月对其进行了访谈。笔者在两次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卢德馨教授在多篇论文中阐发的观点和思想,对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认识,以期对我国高校推广研究性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出一点贡献。
  
  一、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1985年,卢德馨教授在南京大学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时已经采用了一些蕴含研究性思想的举措,后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1987年,卢德馨教授开始讲授“大学物理学”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两年后,随着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大学响应当时国家教委要保护和加强基础学科的号召,成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以下简称为强化部)。强化部率先提出了学科群基础课的概念,作为最重要的学科群基础课之一,卢德馨教授的“大学物理学”课程面向包括物理在内6个学科方向的40名学生。为适应新的形势,卢德馨教授正式开始了以研究性教学为目标的大学物理学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其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1993年,卢德馨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由于强化部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成功,学校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试验。1998年,南京大学成立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在对全院九个学科超过300学生的大学物理学大班教学中,卢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同年,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项目的成果之一,卢德馨教授的《大学物理学》教材出版发行。1999年,该教材英文版UniversityPhysics由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向国外出版发行。2000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现代教育技术部召开工作会议,公布首批七个示范性的“名教授、名课程、名教材网上工作室”,卢德馨教授的大学物理学课程名列其中。2002年,卢德馨教授的“大学物理学”荣获“全国普通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9月,卢德馨教授荣获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卢德馨教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在2006年南京大学纪念冯端院士从教60周年的座谈会上,卢德馨教授做了研究性教学的专题发言。他表示,近一年多来又有很多新体验,研究性教学的全国性研讨会将再次召开。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已经不只是方式方法问题,而已经深入到学科的科学内容、内在逻辑性、内容的结构和表述等等。破规范、立规范问题,增强可操作性问题也已被列入议事日程。
  
  二、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
  
  和其他许多教育学科概念一样,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界对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尚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国内对研究性教学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其《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提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关于研究性教学的概念,在访谈中,卢德馨教授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其实一句话,就要把研究所需要的很多元素,都融入到教学里去,用科学研究的要求组织教学。”因此,与传统的传授性教学相比,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1.整体研究性特点
  卢德馨研究性教学模式整体性地渗透着研究的精神。在访谈中,卢德馨教授说:“用科学研究的素养和要求去设计整个教学才是要点。”卢德馨研究性教学中的研究性特点主要体现为强调探究,强调创新,强调规范。卢德馨教授说,“探究贯穿课堂教学、讨论课、习题、论文、课外学习等等(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习题环节最能反映卢德馨教授对探究的强调。习题环节本来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题海战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认为凡是题目都有答案,对错由老师说了算。实际上,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学生可能所处的领域恰是本学科中已知与未知交界的边缘状态,不总是存在绝对的标准答案。但是,要想扭转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是很不易的。在访谈中,卢德馨教授说:“[学生]要题目做得多,跟我的观念完全不一样,上个学期整个斗了一个学期……”卢德馨教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行使“解题者的权利”:质疑题目的正确性、科学性,做必要的赋值,讨论结果的扩大或变化可能。[1]根据这一理念,卢德馨教授提出精品习题概念,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精品习题旨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特别强调物理思想。
  卢德馨教授说:“……论文环节更多的是创新精神和学术规范。”很多人意想不到,卢德馨教授在本科生一年级刚入门时就引入课程论文,尽管论文质量并不一定达到发表水平。在近20年的教学实践中,卢德馨教授建立了一整套包括论题展示、立题咨询、讨论、写作指导、评阅、论文评价、论文报告会等系列性的举措。学生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熟悉了从寻找课题、查找文献到专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卢德馨教授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惊人的创新精神。规范性主要是论文环节中文献的引用和标注、诚信教育(伪科学、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