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法综述

作者:胡俊杰




  摘 要:本文研究了近20年来发表在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中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法的文章,分析、总结了国内教学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学生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外语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的学科。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界最为重视的就是外语教学法,因为“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束定芳等,2004)。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了许多教学法流派的影响。本文以近二十年来发表在国内主要期刊中有关大学英语教学法流派研究的重要文章为依据,分析、概括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法研究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始于18~19世纪,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之一,中国早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主要采用此方法。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李荫华,2001)。不过,自80年代起,由于交际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日益广泛的推广和运用,语法翻译法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但调查表明,语法翻译法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仍占主导地位(郑树棠等,1996;戴炜栋等,2001)。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中有关此法的文章不多,但其中的多数文章分析了此法的长处,如罗立胜等(2004)总结了语法翻译法对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鉴于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有许多优势及其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的事实,不少学者认为不可完全抛弃此方法,而应当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以使其更能适应并促进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温厚一(1998)、罗立胜(2004)、郝兴跃(2004)、张香存(2005)等都认为应把语法教学和交际法结合在起亚,在交际中教语法。即将语言的意义与形式结合在一起,语言教学以交际为中心,但又不忽视语言形式的学习。
  
  2.认知法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取代了行为主义并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认知法主要是受到了上述两种理论的影响而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认知法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等方法的片面性、机械性,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使外语教学方法更加科学。不过,此法对大学英语教学影响不大,国内英语界有关认知法的研究很少。聂清浦等(2002)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法。而且,他们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即提问一讨论式语篇教学模式。通过此模式,教师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交际法
  交际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此法主张以交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从80年代以来,交际法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也大量出现。其中李予军的《交际法研究在中国:问题与思考》(2001)对交际法在中国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概述,文章将交际法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1)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交际法理论介绍引进时期。
  (2)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交际法的研究的特点正如李观仪所说“最初新奇、茫然、疑虑,经过学习、思考、研究、讨论,再结合我们的实际经验,基本肯定了交际法英语教学的原则……。”
  (3)9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交际法的研究规模更大,研究范围更广,水平也更高。
  自本世纪以来,有关交际法研究的文章不多。其中孔燕平(2004)、王丽萍(2004)等的文章具有代表性,这些文章更注重交际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分析国内交际法方面的文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交际法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巨大。关于交际法研究的文章出现频率最高。第三代及第四代大学英语教材都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李荫华,2001;夏纪梅,2002)。
  第二,多数研究文章在肯定交际法的同时也指出了交际法在中国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董晓红(1994),高圣兵(1994),辛斌(1995),李瑛等(1998),韩彩英(1999),李祥坤等(1999),武和平(1999)等的文章具有代表性。上述文章所分析的具体问题可归纳如下:(1)学生的需求分析。交际法要求外语教学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及模糊性等特征。而且,随着这几年大学的扩招,班级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水平更加参差不齐,这就使得教学很难满足众多学生的兴趣需要。(2)如何处理准确与流利的关系。交际法对教师在交际活动中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很棘手。(3)如何处理语法。只重视交际而轻视甚至忽视语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运用语言,也有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中杂乱无章地接触语法的方式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传统因素及测试。中国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交际法有效地实施带来了很多困难。而且,中国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也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5)师资。交际法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能力方面,而且体现在教师的观念、组织能力等方面。与高要求相反的是中国的许多英语教师水平有限,尤其是广大偏远地区的英语教师。(6)交际法没有有效地解决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片面强调输出,在课堂教学中用大量时间进行会话便是证明。然而,输出并不一定比输入更有效(秦洪武等,1998)。
  第三,关于交际法的实验很少,如何在教学中结合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环境运用交际法的研究亦不够,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只有顾桂菁等(1992),李瑛等(1998)在这方面做了较长时间的实验。而大多数文章仅限于理论介绍,或关于交际法得失方面的分析。
  
  4.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交际法被广泛采用的历史背景下,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基础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对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多种大学英语新教材的编写都借鉴了任务教学法,国内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文章也日渐增多。覃桂修等(2004),岳守国(2002),袁昌寰(2002),夏纪梅(2001),丰玉芳等(2004)等文章主要涉及到任务的界定、任务的类型、任务教学法的定义及优势、任务的设计原则等方面。
  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文章多对任务方法持肯定态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