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建设文化校园 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王司瑜




  摘 要:大学应不断促进文化交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文化校园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氛围来自于文化校园。黑龙江大学在实践中依托综合优势与后发优势,凝练文化校园精神,建设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校园品位,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文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校园;个性化;人才培养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合格的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大学应当不断促进文化交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通过文化校园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文化校园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1.文化校园建设的内涵
  文化校园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方面。文化校园是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集中体现,在所有育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方位育人氛围、育人环境的统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校园包括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活动层面的内容,即生态化和人文化相辅相成的校园环境,淳厚向上的校园精神,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文化校园建设包括以下内涵:
  (1)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改善文化基础设施为保障,以提炼大学精神、提高全民素养、提升文化品位为重点,以改善学风、教风、校风为目标,建设有特色的人文校园。
  (2)校园环境文化,它不仅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环境文化,也包括教学办公设施、行政后勤服务装备、文体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文化,学习生活管理制度、招生分配制度、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文化,还包括校园内体现的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等。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它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3)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指校园人为实现学校的各种职能和自身的发展完善而开展的一切活动。如教学、科研、管理、产学合作、学术交流、社会实践、讲座、报告、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最生动具体的表现,是人们可感可触的文化现象,也是校园文化得以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练兵场”,还是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与其他亚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建设文化校园的宗旨培育有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赋予校园文化以时代性、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内涵,使高校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要把校园建设作为文化环境来建设,赋予校园环境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校园建筑设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中,体现大学特有的文化精神,以深厚的文化渗透力,陶冶性情、增强自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实现文化与人文功能。
  
  2.文化校园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积极依托和充分发挥文化校园的育人功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创新人才除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基本素质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还必须具有人文素质和文化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对于激发自然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强研究活动中的协作能力,提高从事自然科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历史上较长一段时间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割裂的影响,人才培养存在着思维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要成为大师级、项尖王司瑜,黑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副研究员。级人才有先天不足的地方。世界上理工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很多人都在人文、艺术领域有很高的修养并对其获得重大成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核心的文化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关键前提和必要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在文化校园氛围下进行
  
  1.创新人才培养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
  创新人才往往具有独特的个性、富于冒险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往往表现出对某些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和事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受社会观念和风气的影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标准化、从众化的评价标准。重统一性轻个性,重强制化轻弹性化的约束机制导致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冲动的泯灭,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弊端,表现为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关注的是知识和知识的积累,是学科结构和学科逻辑,关心的是“专门职业化”的整齐划一的培养目标,几乎不关注人和人的发展,更忽视对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保护和促进。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个性化教育实际没有得到贯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为本位,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内涵,把个性化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个性化教育要注意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既受制于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也受制于人的情感水平和人文精神。创新人才往往拥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崇尚科学的精神,往往具有远大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往往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学价值。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导致学自然科学的人不关心社会和人本身,学社会科学的人缺乏科学精神,不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观念和人伦精神,甚至还有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信封建迷信。这样的高等教育当然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文化校园建设是个性化教育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力。大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应充分发挥道德楷模和文化先锋作用,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教育指导社会,而非追逐社会”。大学应以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一所大学是否有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独特而优秀的文化。就单科性大学相比而言,综合性大学更利于形成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校园。
  个性化教育客观上要求建设文化校园。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呼唤文化交融,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功能。由于人们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隔阂、互不理解状态及其危险性的认识的提高,人文文化的地位在高校逐渐得以提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不仅是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两种教育的交融,而且也包括文化所蕴含的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等方面的交融,其中精神最为重要,铸就在与充满着文化所蕴含的方方面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