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张晓京




  摘 要:“十五”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在总结以往本科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学分制和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为核心,开展了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改革,为实现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评估;教学督导;质量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学质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创办“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保障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十五”期间,学校在总结以往本科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学分制和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为核心,开展了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改革,为实现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一、优化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学校把教学管理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年轻化。学校教务处配备了5名正副处长,其中,三人为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双肩挑”干部,两位专职副处长均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并具有高级职称。行政管理工作人员18人,大部分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部分同志还具有基层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2002年以来,教务处新招聘工作人员10人,5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各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院长、教务秘书大部分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业务熟悉,服务意识强。
  学校在采取定期业务培训的形式,不断提高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组织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2001年以来,学校教务处参与“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2项,承担北京市教学改革立项项目3项,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在2005年第五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特点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获北京市级一等奖,《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教材体系建设》获北京市级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学校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研究论文百余篇。
  
  二、加强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手段,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1.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为实施学分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我校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副修制实施办法》(修订)、《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学习纪律及考勤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部分实现了以弹性学制、有序转换专业和自主学习机制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改革。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为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化,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2.建立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我校通过自行开发和委托开发的形式,设计了本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选修课网上选修系统、学生成绩登录系统、英语四、六级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公共体育课选项选修系统、体育课分班系统等,完善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统计软件,建立了与本科教学管理相关的教材出版及获奖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兼职教授聘任情况、本科专业审批情况、实验室管理数据库等多个计算机教学管理辅助软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配合数字人大工程,正在参与论证和开发新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引进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系统。
  
  三、全面推行教学质量体系,本科教学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1.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建立“教学质量体系”
  2000年起,学校开始进行以建立“教学质量体系”为核心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2000年9月,编制完成了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标准》(RB/JX003-2000),为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改进和审核认证确立了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提出了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和管理的规则与方法,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与外部认证的方法程序与要求,并定义了与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有关的基本术语。该标准于2000年11月15日经校长办公会批准,于2001年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校推行。
  “教学质量体系”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素化,并进一步细化为《本科教学质量手册》、《教学服务规范》、《教学服务程序》、《教学服务提要》、《管理文件汇编》等五项内容,分别对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依据等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经过三年多的理论研究、制度准备和实际推行,学校“教学质量体系”已经初步确立。从各本科教学单位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都已按照“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按照“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的校内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在推行“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听课、调研制度,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制度。在听课、调研制度方面,规定院长每学期至少听4学时、主管本科教学的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6学时、系(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至少听4学时,并要求认真填写和保存听课记录表。除院系级主管领导外,学校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将到课堂听课制度化,每学期坚持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填写校领导听课记录表。为保证教学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教学质量体系”的推行,结合学校“院系工作年”、“人事工作年”,学校党政一把手、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及学校教务处及相关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到各学院,就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研,及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方面,坚持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检查,从2002年起重点加强了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并

[2]